涑水學派

涑水學派是北宋司馬光所創立的學派,學派認為“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

簡介

涑水學派是北宋司馬光所創立的學派。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

司馬光像 司馬光像

“涑水先生”,因稱其所創學派為“涑水學派”。司馬光自幼聰穎好學,七歲有如成人,聽人講授《左氏春秋》,十分喜愛,回家後即為家人講述,主要思想皆能領會。其後,刻苦鑽研儒家經典,儒家思想在頭腦中紮下了深根。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舉進士甲科,歷任中央和地方官,任官期間,不忘學習,儒家經典不離案頭,曾主持編撰《資治通鑑》等,學術造詣很深。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陳舜俞等往來甚密,讚賞其學術思想者日益增加,因形成涑水學派。

司馬光一傳再傳弟子眾多,其中,著名者有劉安世、范祖禹、晁說之、歐陽中立、田述古、張雲卿、尹淳、陳瓘、李陶、邢居實、牛德師、唐廣仁、黃隱、劉堯夫、陸九淵、朱松、李燾、李埴等。

學術主張

涑水學派認為“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認為“天”有意志,稱“天者,萬物之父也。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違。”“違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順天之命者,天得而賞之。”

涑水學派繼承了孔子、子夏以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觀點,認為“人之貴賤貧富壽夭繫於天”。主張治學先“治心”,曾說,“學者,所以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何以學為?”

此派重儒而不喜佛、老之學,司馬光曾說,“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范祖禹亦反對以《老子》、《莊子》為“治性之書”,主張“學《中庸》以治其性。”

在人性論方面,該派調和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認為人性兼有善惡,但因其中善惡多寡不同而有聖人、中人、惡人之別,善惡多寡,皆由天命所定,不可更改。

政治思想上,涑水學派主張整治綱紀,推行禮治,反對用社會大變動的方式整頓社會,曾說,“治天下譬如居室,弊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

主要著作

涑水學派主要著作有: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法言集注》、《太玄注》、《潛虛》、《易說》、《大學中庸義》,李亮《易學》、《春秋學》等。

影響

朱熹最初把司馬光和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並稱為“六先生”,說明他們之間存在密切的學術關係,學術觀點有許多相同之處。後來,涑水學派弟子進一步發展了該學派的思想,並出現一些變化,劉安世在此基礎上創“元城學派”,范祖禹創“華陽學派”,尹淳創“和靖學派”,陳瓘創“陳鄒學派”,員說之創“景迂學派”,陸九淵創“象山學派”,陸九韶、陸九齡創“梭山復齋學派”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