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會寺遺址

海會寺遺址

海會寺遺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古城西郊象山西麓的山腰中。據《二十四史》記載,荊門海會寺為後晉人高季興(858年-929年,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所建。

海會寺遺址,位於湖北荊門古城西郊象山西麓的山腰中。據《二十四史》記載,荊門海會寺為後晉人高季
興(858年-929年,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所建。高季興系歷史上五代十國荊南國國王(即南平國)。魏晉南朝期間,因為封建皇權階層對釋教的信奉與宣揚,釋教一直被奉為國家的主流教派,加之民眾寄希望神靈的保佑,佛教一直被奉為國家的主流教派。海會寺就是在當時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所建立。
晉人高季興在沒有做南平國國王以前,以荊南節度使身份到蒙山拜會一位名叫知節禪師的僧人,知節禪師曾經預言高季興日後必成大業,高季興聽後很是高興,並許諾功成後絕對要修建古剎贈送知節禪師。後來,高季興果真做了南平國國王,為了兌現諾言,取信於僧,就在荊門古城蒙山(因老萊子在此隱居耕讀修成正果後人遂將此山改名象山)西麓修建了一座古剎,古剎高三丈余,寬六丈,進深二丈六尺,為青條石砌牆,藍步瓦蓋頂,共耗資白銀3000兩,並把建成後的古剎取名“海會”寺。海會寺的寺名傳開後,象山與十八羅漢山之間的山溝被稱為海會溝海會溝上架設的橋樑被稱為海會橋,貫穿荊門古城東西的大道被稱為海會路。
“海會”二字,意為《封神榜》中能降龍伏妖的海會神哪吒三太子。寺廟建成後就一直是荊門周邊香火最旺盛的寺廟,每遇天災,信徒更是三叩九拜前去寺廟祈福。寺廟在歷史的風雨中經歷了佛教最興盛朝早期,由於朱元璋大力推行道教抑制佛教,海會寺香火已無前朝旺盛,再加戰亂不斷,海會寺遂變的破敗不堪,只留下幾座小的廟堂立在殘垣斷壁的大殿旁,前去海會寺祈福賜雨的教徒越來越少。
在悠悠漫長的歲月里,海會寺留給荊門人的記憶已不太多,人們只能從古人遺留的詩詞中,了解海會寺曾經的輝煌。元朝時一批在朝庭做官的漢人官員,由於受到官場的排擠,流露出對官場的厭倦,他們曾把海會寺做為逃避現實理想的之地,其中有元軍政使高秉文所賦題《海會寺》,詩曰:“出郭尋幽勝,雙旌入翠微;溪水寒漱玉,雲氣冷侵衣;藤榻人何在,山蔬芋正肥;願留俗土駕,稅鞅暫忘機。”從詩中可看出詩人不願返塵,對寺廟悠閒生活的留戀。又有元代王都中一首對海會寺會景描寫的詩句。詩曰:“四周蔥翠列奇峰,碧瓦朱甍護象龍;殿角風過鈴自語,山腰雲起洞長封;泉清似鏡耳堪洗,路曲如腸步莫從;驛馬倦人官道遠,欲分禪榻寄塵蹤。”如今,當來來往往的遊客在海會寺遺址駐足暇想或路過海會溝時,只能隱隱約約聽到從山谷中飄來的前世梵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