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麒麟舞

海口麒麟舞

海口麒麟舞,是模仿麒麟的形態動作而形成的喜慶舞蹈,已被列入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它對傳承中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遺存傳統習俗,活躍鄉村文化,豐富村民生活,增時相互了解,促進人際和諧,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介紹

海口麒麟舞海口麒麟舞

麒麟是傳說中的瑞獸,麒麟舞是模仿麒麟的形象形態、歡騰跳躍,以展示勇猛、炫耀威風,以烘托氣氛、宣染情境的慶典舞蹈。

海口麒麟舞地位尊貴、格調高雅,早先只在達官貴人、富商顯宦的小範圍中流傳。後來,中原戰亂,難民南逃,這種舞蹈便隨著遷瓊始祖傳入海南,在海口市羊山地區的古村山寨落地生根,成為一枝獨秀的地方性的吉慶舞蹈。

據宣統《瓊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年(1740),令郡縣選樂舞生120名延師教習麒麟舞,以備合樂之用,”由此可見,清乾隆年間的海口市羊山區已有麒麟舞的習慣。

海口麒麟舞的表演區域在逐漸縮小,傳承藝人在逐年減少。隨著老藝人年事漸高,後繼乏人,這一流行了幾百年的藝術瑰寶有逐漸消失的文化擔憂。搶救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保存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海口麒麟舞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這一鄉土舞蹈極具觀賞性、娛樂性和藝術性等文化特點,若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發掘這一文化瑰寶,對促進區域旅遊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市場價值。

表演

麒麟舞麒麟舞

海口麒麟舞,也叫“麒麟送子”,但不是簡單的“青童騎麒麟,送子到人間”,而是由樂師8人、舞隊7人組合而成。其樂師乃八音彈奏組合,舞隊則由元帥家院土地爺和4個天兵組成,人員雖不多,但表演生動活潑,舞姿矯健,場面壯觀,聲樂嘹亮。

海口麒麟舞分兩段:前段是元帥奉玉皇大帝之命,帶家院、天兵到塵世,由土地爺前導送麒麟。元帥騎“瑞獸”,左手撫麟,右手揮鞭,降臨凡塵,家院高舉錦傘,緊緊跟隨,天兵高舉花燈、鯉魚燈,護衛其後。土地公左手執令杖,右手拿蒲扇,恭候一旁。於是,舞隊先導,樂隊從後,恭迎麒麟的事主鳴炮迎接。麒麟在人們的翹頭以待中歌舞騰跳,給人一種超凡脫俗,情趣盎然的感覺。

後段為燃炮畢,元帥、家院、土地及天兵在事主家門前隨八音之樂亦歌亦舞,亦問亦答。來者歌之舞之,拜之賀之,直至歌舞盡興,拜賀盡情,直至把麒麟送入廳堂,才到下一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