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姓

浦姓

浦(Pǔ)姓出自姜姓,是西周時期姜太公的後代,以封地名為氏。得姓始祖:姜太公呂尚,為炎帝後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人有奔於晉國的,做了晉國大夫。因為被封於浦,於是以浦作為姓氏,稱為浦氏。

基本信息

簡介

浦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代它是極罕見的姓氏。浦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三百七十六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則排序為第三百一十八位門閥,族人多以安定、順天、京兆、豫章為郡望

浦姓浦姓

浦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己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舜帝裔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兩周時期齊國開國君主姜太公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偃姓,出自遠古少昊氏的支裔皋陶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東晉時期氏羌西戎酋長苻洪,屬於以植物名稱為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扶餘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浦氏,據明初文學家宋港在《宋學士文集》中的記載:“浦君與余同朝,浦君原西域阿魯溫火,其率為仲淵,因其自名而定以浦姓。”這位浦氏回族大臣,就是當時西域的阿魯溫火國明朝時期,在寧夏的固原地區還有一位專職從事染織行業的浦氏回回,時人稱“浦回子”,是東穆斯林自歐亞大陸橋遷徙至中國西北地區後,依漢俗自己改稱的漢姓,屬於“西北姓氏”系列。浦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一帶。

第七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浦氏,源出滿族“黃金家族”愛新覺羅氏家族的衍支溥氏。

得姓始祖

舜帝、皋陶、姜太公(姜尚、呂尚)、蒲洪(苻洪)。

遷徙分布

浦氏最早起源於山西地區,由舜帝的後裔以封地名稱演為姓氏。後在山東地區姜尚(姜太公)的後裔中也出現了浦氏,其在史籍《姓氏考略》中有記載:“太公之後有浦氏,見蘆若虛刻石記。”而根據史籍《姓氏族譜箋釋》的記載,浦氏采出於浦山氏。

漢末三國、魏、晉時期,陸續有浦氏族人在歷史上出頭露面,三國時期就有名人浦仁裕,撰有《廣平記章》十五卷。晉朝時期的新吳侯浦欽渡過江南至豫章(今江西南昌),成為東南地區的浦氏始祖。該支浦氏一族發源於塗河流域,在古代,那條河不叫塗河,而叫塗水,浦氏家族的祖先,便由於居住在塗水之邊,因而“以水為姓”。其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自變稿》中有記載:“浦氏洪州人,以水為姓。”

五代十國末期的後周顯德七年(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北宋初年,還存在著荊南、南漢、南唐、吳越和北漢等割據政權,至北宋開寶七年(南唐開寶七年,吳越開寶七年,北漢廣運元年,公元974年),還存下北漢、吳越、南唐。宋太祖趙匡胤決定攻取江南,他派曹武惠王彬伐江南,沖為副將,統帥大軍十萬南下,由潘美任都監、曹翰為先鋒。南唐後主李煜朝歌暮舞,不問政事,結果國枯民窮,將士無心抵抗。北宋南下的大軍禁止殺掠,深得民心,他們很快渡過長江,這時,北宋逼使吳越王錢弘出兵攻下常州、宜興、無錫、江陰等地後,和北宋大軍會合。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軍屢敗南唐軍,南唐後主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出降,南唐宣告滅亡。在攻滅南唐的戰鬥中,浦氏族人中的豫章郡人浦鵬飛屢建戰功,宋太祖即敕封浦鵬飛為平南大將軍,命留守吳中錫邑。留守無錫的浦鵬飛勤政愛民,邑境大治。因他喜愛無錫湖山之勝景,就把家眷都遷來,定居於無錫華莊之曹澤,在那裡闢田開河,興建庭院,後卒於鎮署,壽五十五歲,生有二子:浦晉、浦皙。浦鵬飛的墓葬在揚名鄉曹王涇,四面環水,曲柳高台,十分壯觀,有其後裔浦映南撰寫《宋始祖平南大將軍墓碑記》。按浦氏家譜中《浦氏由來》考中云:“浦氏羽音,望京兆,出周甫侯後。今安甫之先為呂,故穆王命度作刑號,其篇曰呂刑,亦曰甫刑。宣王時詩曰,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又與申為兄弟國。故平王為其舅申侯遣戍而非及於甫。國亡,子孫如水遂為浦氏。”浦氏族人到江南無錫在宋,遷錫之祖名鵬飛諱沖,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太谷縣人,桓溫將軍之後,驍勇有將略,宋太祖擢為將。無錫浦氏,實際上也就是江南浦氏,大多從浦鵬飛始。該族舊譜記載,浦氏一族傳自宋初,至元末兵亂,兄弟居,散居一州四邑,即為太倉州和無錫、常熟、崑山、嘉善等四邑。在無錫,則又有曹澤、石塘、水南、婁巷和厚橋前澗。其後裔綿綿蕃衍,都以浦鵬飛為江南始祖。家譜文獻《錫山浦氏大統宗譜》中就這樣記載:“浦氏,浙西江右皆宗之”。

浦氏人大露鋒芒是在明朝時期。如工詩善畫,是稱“十才子”的浦源,江蘇無錫人,明成化年間由進士擢拜監察御史,後來出知建寧府。以清廉世節儉為治、民懷其德的監察御史浦鏞,是江蘇上元人(今江寧)。明嘉靖年間進士及第、學問淵博、好為古人辭,由歸安教諭擢升國子助教,編有《修辭指南》、《詩學正宗》的浦南金,是浙江嘉定人。著有《雞窗筆錄》等書,少貧好學,長益刻書的藏書家浦杲,也是嘉定人。不難想見明朝時期浦氏族人在江、浙的盛況。

到了清朝時期,有撰有《史通通釋》及《讀杜心解》的蘇州府教授浦起龍等人。說明在江浙一帶浦氏族人分布較多。

今甘肅省的蘭州市、天水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遼寧省的鞍山市、大連市普蘭店市、長海縣、遼陽市,吉林省的長春市農安縣、白山市松原縣,黑龍江省的大慶市、綏化市、蘭西縣,河北省的唐山市、秦皇島市,山東省的煙臺市蓬萊市、威海市文登縣,安徽省的合肥市肥東縣、肥西縣、滁州市、宣城市廣德縣、馬鞍山市、蚌埠市,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句容縣、泰州市興化市、靖江縣、啟東縣、揚州市高郵縣、寶應縣、蘇州市相城區、崑山市、常州市溧陽市、無錫市常熟縣、南通市如皋縣、宿遷市沭陽縣、淮安市楚州區、盱眙縣、江陰市、鹽城市,浙江省的杭州市臨安區、餘杭區、嘉興市桐鄉縣、平湖市,湖北省的武漢市、襄陽市襄州區,四川省的成都市、攀枝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雲南省的昆明市、宣威市、曲靖市會澤縣、麗江市寧蒗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貴州省的畢節市威寧縣、六盤水市水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百色市平果縣、玉林市容縣,廣東省的廣州市花都區,海南省的海口市,北京市,上海市松江區、普陀區、嘉定區、松江區、奉賢縣,重慶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浦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例如: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要特別注意的是:“京兆”並非僅指陝西長安地區,凡歷朝歷代由中央政府直轄的都城周邊地區,皆可稱為“京兆”,例如三國時期的許昌、成都、蘇州,北宋時期的開封、南宋時期的杭州、元明清時期的北京一帶,皆為京兆。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順天府:清朝時期北京地區稱為順天府,順天府的轄區在清朝初期多有變遷,一直到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才開始固定下來,共領有五州十九縣。即通、薊、涿、霸、昌平五州和大興、宛平、良鄉、房山、東安、固安、永清、保定、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寶坻、寧河、三河、平谷、順義、密雲、懷柔十九縣,又混稱為順天府二十四州縣。順天府的轄區劃分為四個廳。西路廳的同知駐盧溝橋拱極城分管涿州、大興、宛平、良鄉、房山;東路廳駐張家灣,分管通州、薊州、三河、武清、寶坻、寧河、香河;南路廳駐黃村,分管霸州、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東安;北路廳駐沙河鎮鞏華城,分管昌平州、順義、懷柔、密雲、平谷。大興、宛平二縣倚郭,稱為京縣,以北京城的中軸線為界,城東部及郊區屬大興,城西部及郊區屬宛平。順天府由於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機關,所以府尹的職位特別顯赫,品級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級,由尚書、侍郎級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門用銅印,惟順天府用銀印,位同封疆大吏的總督、巡撫。順天府所領二十四縣雖然在直隸總督轄區內,但府尹和總督不存在隸屬關係。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區由直隸總督衙門和順天府衙門“雙重領導”,大的舉措要會衙辦理。北京城垣之內,直隸總督無權過問。清朝北京城區行政管理體制最大的特點是滿漢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內城和西郊三大營,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在外城。外城分為五城十坊,故時人有“內八旗外五城”之說。

堂號

安定堂:以望立堂,亦稱高平堂。

順天堂:以望立堂,亦稱依京堂、望京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稱常安堂、京師堂、京畿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南昌堂、九江堂、錦江堂。

廣平堂:三國時期浦仁裕撰有著名的《廣平記章》十五卷,族人因以為堂。

浦姓家譜文獻

江蘇無錫前潤浦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誦芬錄二卷,始修於明弘治年間,(清)浦起龍重輯,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無錫前潤浦氏續修宗譜二十卷,首一卷,續誦芬錄上下卷,(清)浦崧纂修,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世守堂刻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前潤浦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誦芬錄五卷,(清)浦廉珠編輯,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義莊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前澗浦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誦芬錄二卷,(清)浦起龍等纂修,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南京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前澗浦氏續修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清)浦廷瓚續修,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世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京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前潤浦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誦芬錄五卷,(清)浦廉珠編輯,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古董雅玩賞鑒會所。

江蘇吳縣浦氏金閶支家譜,(清)浦仁溢、浦仁壽纂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清]浦象賢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南京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浦氏續修大統宗譜二十四卷,(清)浦還珠纂,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常熟浦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博物館、南京市圖書館。註:先祖為[宋]浦晉、浦振,始祖為[明]浦應。

雲南宣威浦氏族譜上下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2003年續修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雲南省宣威市榕城鎮普家山村浦氏宗祠。

江蘇靖江浦氏宗譜十六卷,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泰州市靖江縣惠豐鄉浦氏宗祠。

江蘇無錫前潤浦氏八修本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誦芬錄九卷,世系圖四卷,(民國)浦大倫輯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前澗浦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國)唐葉封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浦姓字輩排行

江蘇沭陽浦氏字輩:“慶洪國玉立建”。

江蘇靖江浦氏字輩:“周恩紹道學昌寧”。

江蘇盱眙浦氏字輩:“金玉滿堂還吉昌富善良榮華建國忠”。

廣西平果浦氏字輩:“道玉文昌遠”。

遼寧鞍山浦氏字輩:“生有可永文玉富貴長春”。

湖北襄陽浦氏字輩:“可知本同生全長克成繼”。

山東蓬萊、黑龍江大慶、吉林農安浦氏字輩:“龍延國大文運(寶)聿(仕)兆(照)家(甲雲)聲(生興)丕(配培)振(陣)燕冀孫謀永守祖訓”。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才人望重;御史風高: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無錫人浦源,字長源,號海生,能詩善畫,他明初到閩中,與福清人林鴻、閩縣人周元、侯官人黃元、長樂人王恭等號稱“十才子”,後官晉府引禮舍人。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文登人浦鉉,字汝器,明正德年間進士,歷官洪洞知縣、監察御史。明嘉靖年間官陝西按察使。前後上疏四十餘件,都關係到軍國大計。後以論救御史楊爵忤旨,系獄杖死,人以為冤。

七言通用聯

榮列閩中十才子;譽滿建寧一清官:上聯典指明朝詩畫家浦源,無錫人,游於閩中,與林鴻輩號為“十才子”,官晉府引禮舍人。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監察御史浦鏞,字廷用,上元人,明成化年間擢建寧知府,以清勤世儉為治,民懷之。

詩學正宗光藝苑;讀杜心解耀文壇:上聯典指明朝時期唐府教授浦南金,字伯兼,嘉定人,明嘉靖年間舉人,博學好古文辭,由歸安教諭擢國子助教,歿無贏資,著有《詩學正宗》等。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蘇州府教授浦起龍,字二田,無錫人,清雍正年間進士,著有《讀杜心解》等。

望出京兆聲名著;源自浦邑祖脈長:全聯典指浦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八言以上通用聯

京兆名宗,賢孫濟美;平章佳記,才士交推:全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國學者浦仁裕,著有《廣平章記》十五卷。

千餘家,流風尚永,欲求法祖,先在敬宗;六百年,世澤孔長,既拓武功,復昭文德:雲南省宣威市浦氏宗祠對聯,宗祠內坐有浦氏二將軍:浦文明為明朝武略將軍,浦在廷為孫中山授以少將軍銜、稱商賈將軍。

浦姓名人

浦仁裕:(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學者。著有《平章記》十餘卷。

浦源:(公元1344~1379年待考),字長源,號海生;江蘇無錫人。著名明朝畫家。

浦鉉:(公元?~1534年待考),字汝器;山東文登人。著名明朝大臣。

浦鏞:(生卒年待考),字廷用;上元人(今江蘇江寧)。著名明朝監察御史。明成化年間擢升建寧知府,以清廉節儉為治,人們很景仰它。

浦南金:(生卒年待考),字伯兼;嘉定人(今江蘇嘉定)。著名明朝唐府教授。

浦起龍:(公元1679~1762年),字二田,號孩禪,自署東山外史,晚號三山傖父,時稱山傖先生;江蘇無錫上福鄉前澗村人。

浦在廷:(1873~1950),祖籍江蘇常熟,雲南宣威人。著名愛國實業家、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鄧小平的岳父。

浦瓊英:(1916~2009),又名卓琳;雲南宣威人。著名中國共產黨機關領導人之一、婦女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鄧小平的夫人。

浦安修(1918~1991):上海嘉定人,生於北京。青年時代,參加震驚中外的“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婦女救國會,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受黨組織派遣,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組織民眾武裝訓練隊及部隊政治工作。1938年4月去延安,任陝北公學黨總支婦女幹事和中共中央組織部訓練班秘書。1938年11月,再赴山西抗日前線,為保衛和鞏固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1943年秋,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婦女委員會研究員。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參加陝甘寧邊區隴東土改工作團和晉西北土改工作團。其後,到西北野戰軍司令部工作。全國解放後,先後擔任西北局國營企業黨委副書記、紡織工業總技術司副司長、輕工業部勞動工資司司長、北京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主任兼黨總支書記、學校黨委副書記。“文化大革命”中,作為彭德懷元帥夫人受株連和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被平反並恢復原職。整理出版《彭德懷自述》一書。

浦克:(1916~2004),原名浦聿芳,曾名浦聿方;山東蓬萊人。著名現代電影演員。

浦蒲:女演員,2009年《包三姑外傳》飾宋慧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