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門外東風雪灑裾。山頭回首望三吳。不應彈鋏為無魚。
詞牌釋義
〔題考〕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後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山花子﹞。
〔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 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菡萏香銷翠葉殘,
⊙●⊙○⊙●△(平韻)
西風愁起綠波間。
⊙○⊙●●○△(協平韻)
還與韶光共憔悴,
⊙●⊙○●○●(句)
不堪看。
●○△(協平韻)
細雨夢回雞塞遠,
⊙●⊙○○●●(句)
小樓吹徹玉笙寒。
⊙○⊙●●○△(協平韻)
多少淚珠何限恨,
⊙●⊙○○●●(句)
倚闌乾。
●○△(協平韻)
賞析
《浣溪沙》詞調,蘇軾以前的詞家手中,大抵只用於寫景抒懷,而此詞卻用來寫臨別贈言(題記為: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致力於用意,有如文章之序體,從而開拓了小詞的題材內容。
“門外東風雪灑裾”,是寫送別的時間與景象。儘管春已來臨,但因春雪,而氣候尚很寒冷。這時有“雪灑裾(衣襟)”,而不言“淚沾衣”,頗具豪爽氣概。次句即有一較大跳躍,由眼前寫到別後,想像梅庭老別去途中,於“山頭回首望三吳”,對故園依依不捨。這裡作者不是強調三吳可戀,而是寫一種人之常情。第三句再進一層,謂“不應彈鋏為無魚。”這句用戰國齊人馮諼事,馮諼為孟嘗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視,彈鋏(寶劍)作歌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齊策》)。此句意謂梅庭老做了學官,不必唱歸來了。同時又似乎是說,儘管上黨地方艱苦,亦不必計較個人待遇,彈鋏使氣。
過片音調轉高亢:“上黨從來天下脊”。意謂勿嫌上黨邊遠,其地勢實險要。蓋秦曾置上黨郡,因其地勢高,故有“與天為黨”之說。“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稱許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為己任,意謂勿以學官而自卑。筆力豪邁,高唱警挺,足以壯友人行色。末句補說,“時平不用魯連書”。魯連,即魯仲連,戰國齊人,曾游趙《史記》給他很高評價。因上黨是趙地,當時宋遼早已議和,故云時代承平,梅庭老即有魯連奇策,亦無所用之。此句既有勸勉梅庭者隨遇而安之意,又有對其生未逢時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這首詞里,作者用自己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去影響朋友,出語灑脫卻發自肺腑,真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