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0年7月,湄潭縣縣政府與浙江大學合作,建成“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使湄潭文廟得以保護和有效利用。2005年6月,縣政府再度與浙江大學合作,對陳列館進行重新布展。開館至今,已接待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觀者達50多萬人次,成為對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場所。 浙大西遷陳列館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縣城中部,原為湄潭文廟,是貴州保存完好的四大文廟之一。湄潭文廟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天啟二處及清鹹豐九年,文廟曾二次毀於戰亂,又兩度重修。光緒四年,城鄉民眾募銀上漆飾金,方使其“畫棟雕梁,流光溢彩,美侖美奐”。湄潭文廟及左側文昌宮、東書院,堪稱舊時湄城高尚文化的象徵。
據不完全統計,當年在湄潭工作和學習,日後被評為兩院院士的有四十五位。1989年,中央領導同志接見21位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其中李競雄、梁守般、潘家錚三位曾在湄潭就學。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功臣中,王淦昌、程開甲曾在湄潭工作過。因而,湄潭是求是創新的搖籃、科學教育的聖地。
背景
1937年秋,日軍炮火瀰漫中華半壁河山。迫於戰勢,浙大被迫西。760多名師生在竺可楨校長的率領下,先後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廣西宜山、貴州青岩等地輾轉遷徒,流亡辦學。經過25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浙大師生歷盡千辛萬苦,於1940年初抵達貴州遵義、湄潭、永興定居辦學。
1944年10月,“中國科學社”年會在此舉行,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先生到會致辭,宣讀論文30多篇;1942年至1945年,中國物理學會貴州區年會先後四次在此召開,宣讀論文50多篇。
浙江大學是中國一所科研齊全、基礎堅實、實力雄厚、特色鮮明、居於國內一流水平,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研究型、綜合型大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曾把在湄潭的浙江大學譽為“東方劍橋”。
因紅軍長征與浙大西遷在遵義、湄潭交匯,所以,浙大西遷又被譽為“文軍西征”。留下了蘇步青、盧鶴紱、王淦昌、談家禎、陳建功、貝時璋、李政道等51位蜚聲海內外兩院院士、學界泰斗的足跡,使湄潭一度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矚目的科學聖地而名滿華夏。
在七年的崢嶸歲月里,浙大匯聚了中國知識分子一代精英,他們胸懷報國之志,力克千難萬險,潛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累累科研成果,培育出一代蜚聲中外的求是學子,使浙大迅速崛起為中國著名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劍橋”。同時,亦為窮鄉僻壤的黔北山區播下了現代科學文化的種子,對日後遵義、湄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特點
浙大西遷陳列館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曾是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時的辦學地點之一。1989年,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湄潭縣文廟進行全面維修。1990年在維修後的大成殿及東西兩廡舉辦浙大西遷歷史文物展覽,展出各種文物和資料500多件。展覽分為“漫漫西遷路”、“遵湄辦學史”、“竺公風德頌”、“求是群芳譜”、“今日求是園”、“湄杭情意深”6個部分。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湄潭浙江大學舊址名列其中。
浙大西遷陳列館建築群,是湄潭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屬貴州三大文廟之一,基本按照中原地區聖宮(文廟)格局建築,建築規模宏大,建造工藝精湛。不僅如此,湄潭文廟還因有近代歷史上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精英於國難之中在此聚集,憑著一腔熱血譜寫了中國教育科研史上輝煌的一頁,而使其盛名遠揚。在這裡建成的全國唯一以西遷辦學為主題的“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正吸引著當年的浙大校友和千千萬萬慕名前來參觀的“崇聖者”的目光。
貴州旅遊景點
貴州以貴山得名,簡稱‘黔’。貴州素有“公園省”之美稱,地處祖國西南,位於雲貴高原的東部。讓我們來盤點“公園省”的旅遊風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