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優勢
![流均鎮](/img/a/457/nBnauM3XyUjN1czMzYDNwgDOxITM5EjM5AjMwADMwAzMxAzL2Q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流均鎮位於淮安市楚州區東南,地處里下河地區射陽湖畔,為揚州、淮安、鹽城三市交界處。這裡交通便利,楚(州)流(均)一級公路直達寧連高速公路,楚(州)寶(應)路直達京滬高速公路,距淮鹽高速入口1000米,距新長鐵路5000米。鎮內河溝縱橫,運輸船舶可直接進入長江,通往中國各地。境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電力充足,文化娛樂場眾多,自然資源豐富,社會環境良好。流均鎮有18個行政村(居),6.5萬人;面積為88.5萬平方公里,有糧田面積4.5萬畝,盛產小麥和水稻,是淮安市“噸糧田”基地。
資源產業
![流均鎮](/img/0/2cd/nBnauM3XyQTM1UjNzMDO0cjNyITM4gzN1IDMwADMwAzMxAzLzg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流均鎮農業資源豐富,是蘇北重要的大米、小麥、水產、蔬菜、畜禽等產品的集散地、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年產水產品3萬多噸,飼養家禽100萬隻,生豬年存欄量5萬頭,流均“星牌”大米為全國市場放心大米。流均鎮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纍纍,先後榮獲江蘇省文化先進鎮、雙擁模範鎮、科技先進鄉鎮等光榮稱號。
流均鎮素有“水鄉澤國”之稱,自然資源豐富,水鄉環境優美。綠草盪保持著良好的自然風貌和生態環境。盪內及周邊擁有“九龍口”、“瞭望哨”、“甫福庵”、“珍珠塔”等歷史古蹟。正在建設中的全國農村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將成為綠草盪新的靚點。豐富的文化底蘊與秀美的自然景觀有機結合,錯落有致的小島與澄清的水面交相輝映,是投資興業的理想“福地”。
改革開放以來,流均人民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發,加大投入,加速調整,突出主導產業,穩定提高農業,著力主攻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改善軟硬設施,使得全鎮的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今的流均,已走出往日的貧窮,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由溫飽到初步小康的大跨越。2004年,流均鎮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工農業總產值實現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財務收入420萬元,年末存款餘額1.8億元。1997年,被原淮陰市政府授予“奔小康先進鄉鎮”。流流均鎮是淮安市“噸糧田”,江蘇省無公害綠色水產品養殖基地,淮安市“三位一體”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建築業發展、薄弱學校和危房改造先進鎮,安全文明鎮,村民自治模範鎮,楚州區“九五”期間計畫生育工作合格鎮,“三五”普法先進集體,江蘇省“文化先進鎮”、“雙擁模範鎮”、“科技工作先進鎮”。
經濟發展
![流均鎮](/img/9/335/nBnauM3XzgzMwQjN1YDNwgDOxITM5EjM5AjMwADMwAzMxAzL2Q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農業經濟總量和主要農副產品總量的持續增長,是流均鎮上下深化改革、加快調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結果。流均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把目光投向資源優勢的開發,全鎮上下“唱水戲,念水經”、“開發水資源,做好水文章”。經過10多年的努力,流均鎮先後建起了75座擋水閘和65座排澇泵站,加固了385華里的沿湖沿盪圩堤,具備了抗禦較大洪澇災害的能力,為經濟的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基礎設施的改善,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種糧和養殖的積極性。1992年,流均鎮實現了糧食品種“純良化”工程;1995年,全鎮建立了“萬畝稻麥噸糧田”,實現了噸糧區內水利工程標準化,稻麥品種良種化,管理方法科學。
![流均鎮](/img/2/275/nBnauM3X3IDO2MjM4UDO0cjNyITM4gzN1IDMwADMwAzMxAzL1g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針對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流均鎮正著手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抓好特種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引進推廣新品種,推廣無公害品牌的優勢,打響綠草盪品牌商標,推進特種水產品的標準化工程。二是抓好水生蔬菜種植。以千畝水生蔬菜園為抓手,以優良的蒲菜、藕、水芹等特種蔬菜品種的示範推廣,形成批量生產規模。三是抓好水禽養殖業發展。四是進一步完善水產品銷售體系,擴建水產品市場,把觸角伸向大城市,完善自己的銷售網路。五是啟動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把生態農業與旅遊觀光結合起來,使彼此相得益彰。把自然資源優勢變為旅遊產業優勢,以生態農業、觀光休閒、漁業的發展,帶動流均經濟的發展。六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針對流均水產品多的實際,積極興辦水產製品廠,年加工成魚150噸,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形成龍頭加工,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將農戶基地帶動起來,拉長產業鏈條,形成流均特色的產業經濟。
(二)工業從無到有,規模由小到大,主導地位基本確立。工業是流均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實施富民強鎮的目標中,流均人深知“無工不富”的道理。為走工業強鎮之路,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大工業發展的力度,招商引資,招財引智,築巢引鳳,著力提升工業經濟的總量。流均鎮已初步形成了以糧食、建材、食品、建築、服裝等行業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2004年,流均鎮實現工業產值4.1億元,其中:私營工業實現1.3億元,個體工業實現2.8億元,利稅實現4400萬元。完成工業技改投入3500萬元。回顧流均工業經濟發展的歷程,始終貫穿著改革與發展的鮮明主題。鎮黨委、政府始終把工業經濟發展作為流均經濟的突破口。
![流均鎮](/img/b/5ab/nBnauM3XwMDO1ITN5UDO0cjNyITM4gzN1IDMwADMwAzMxAzL1g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在具體工作中,切實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強化領導,造濃工業強鎮的氛圍。流均鎮上下充分認識到工業強鎮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把工業生產擺上主導位置,作到思想上重視,職責上明確,任務上落實,工作上見效。真正使全鎮的工業發展形成全黨動員、全面發動、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二是抓大扶優,努力培植骨幹企業。對惠眾糧食加工廠、木器廠、五建公司等骨幹企業,實現扶強扶優。並進一步加強領導責任制,在資金、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優先安排生產要素,提升主導產業的支撐力,重點培植綠色大米、麵粉、綠草盪大閘蟹、迷龍橋臘魚等優勢產品,把企業品牌優勢迅速擴張為規模經濟優勢。同時結合本地實際,發展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大力發展魚類加工等項目,使產業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三是招商引資,全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全鎮上下堅持政策導向,強化各級幹部招商引資的責任意識,建立健全招商引資的組織體系,加大對招商引資的組織領導力度。鎮黨委、政府派精兵強將抓工業,引能人賢士辦工業,傾主要心血搞工業,全黨動員,全民發動,全員參與,使得工業增加值、工業技改投入、工業利稅逐年增加,呈現出新的經濟成長點。同時,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優惠。僅2004年流均鎮已引進100-200萬元的民營企業9個,500萬元以上的民營項目1個,引進資金1750萬元。並對企業實行改制,使得企業發展的後勁明顯增強。鎮五建公司通過改制後,幹部、職工積極性猛增,企業已具備建築二級企業資質,年可實現建築施工總產值2億元,勞務輸出1.5萬人以上,當年新增1500人。由於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使得全鎮的工業經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初步形成了投資多元化、籌資多樣化、項目建設業主化、投資效益規模化的項目投資新格局。
第三產業
![流均鎮](/img/f/341/nBnauM3XyEzM2YzM0cDO0cjNyITM4gzN1IDMwADMwAzMxAzL3g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基礎設施
![流均鎮](/img/5/1bb/nBnauM3X0cDO1cTM4cDO0cjNyITM4gzN1IDMwADMwAzMxAzL3g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