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樓

洋樓

洋樓是指解放前仿照外國建築風格建造的多層建築,一般為四面或三面臨空,裝修精緻,備有客廳、餐室,有數套衛生間等結構較好的獨立式或複式、別墅式住宅。

基本信息

簡介

洋樓是指解放前仿照外國建築風格建造的多層建築,一般為四面或三面臨空,裝修精緻,備有客廳、餐室,有數套衛生間等結構較好的獨立式或複式、別墅式住宅。
洋樓洋樓

台山洋樓

概況

廣東省台山市是全國著名僑鄉,有著“中國第一僑鄉”之美譽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台山市(當時稱新寧縣)旅外鄉親踴躍捐資、出資支持家鄉建設,建成一大批學校、民居、碉樓和墟鎮,2002年,台山對碉樓和華僑建築進行了一次調查摸底,據不完全統計,台山目前碉樓總數超過2500幢,洋樓約10000幢左右。台山的洋樓大致具有幾大特點:建的早;建得多,包括墟鎮、學校、民居都有大量洋樓;建築特色鮮明,中西合璧,千姿百態

洋樓典範—龍安村

白沙鎮朗溪龍安村位於白沙圩南6公里處,依山而建,村後是茂密的樹林,村前是綠色的稻田,遠處是起伏的山丘。遠遠看去,整個龍安村像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城堡,村中洋樓的圓型穹頂,充滿了歐陸風情的浪漫。
龍安村現僅有70多人居住,卻有200多人僑居美國,均為黃姓。該村有7座洋樓、2座碉樓,洋樓大概建於20世紀30年代,一般都有名字,如青廬、健廬、堯廬等,當然也有沒取名字的,現仍有人居住的只有兩幢。該村的兩座碉樓包括鳴盛樓和保全樓,保全樓雖然是一座碉樓,但裡面的構造完全是一座適合人居住的“洋樓”,其樓高四層,除了第一層作為公共活動場所之外,二到四層每層都有四個房間,共12個房間。以前,這12個房間住著村中的12戶人家,房間以主人的姓名命名,後來,隨著治安的穩定,12戶同住一樓十分擁擠,有6戶人便自己建起了洋房,並搬出保全樓。
在龍安村的東南,有兩座洋樓比較引人注目,一座是青廬,另一座沒有稱謂,樓體是乳白色的,大門有六根愛奧尼亞式的小型廊柱,室內鋪有進口的瓷磚,整座洋樓寬敞舒適明亮,室內的窗戶鑲有進口的藍、白、黃、綠四色玻璃,在陽光照耀下光彩奪目。現在該樓還有人居住,是7座洋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幢。
在龍安村的7幢洋樓之中,健廬的浮雕無疑最為漂亮,該樓的每個窗戶上、下都有精美的圖案,有的花團錦簇,有的鯤鵬展翅,栩栩如生。在健廬後面的一座洋樓也頗具特色,其大門上有一幅壁畫,畫中洋樓依山而建,繪有火車行駛在多拱橋上,飛機在空中盤鏇,小火輪行駛在河上,畫面生動,反應了當時僑鄉人民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據介紹,龍安村7幢洋樓的建造,與村中的碉樓是生生相息的,可以說,碉樓是洋樓的拱衛者。村民黃繼蔭雖然已經84歲高齡,但聲若洪鐘,記憶力驚人,連建造洋樓時所用水泥的廠名都還記得清清楚楚。據他回憶,其父親黃煦之和另外一個同村鄉親黃秩昌是保全樓建造的經手人。當時,盜賊太多,治安太亂,村裡有2次遭遇盜賊,均被村人打跑,村里人寫信告訴國外的親人,要求寄錢回家建造碉樓以保平安,身居異鄉的親人就把在外的龍安村人召集到一起,共有12人,一起寄錢回家建碉樓,並把錢與圖紙一塊寄回來,由家裡人按圖建造。“碉樓建好後,太陽還沒有下山,12戶人家就躲在四層的碉樓內,100多人住在碉樓內,非常熱鬧”,黃老伯說。碉樓請了保全,每天晚上巡邏,並買來大量槍枝和狗,還在村中築了炮台,盜賊自此不敢進犯騷擾龍安村。
隨著龍安村防衛體系的牢固不可破,華僑開始敢回來探親,並陸續在村中建造洋樓,有錢的家庭建好洋樓後,就搬出了碉樓的“集體寢室”,開始住進寬敞洋氣的大洋樓,過起了舒服的日子。

洋樓典範—浮月村

浮月村位於台山市斗山鎮墩頭村委會,據統計,浮月村共有15棟“洋樓”,包括惠華居、中山閣、賢安廬、安雅廬、蘭芳居、蓁華居、恆安居、仕廬、英廬、源廬、炯廬、鋈廬、晃廬、陳國旗樓、覺廬。其中“最年長”的惠華樓建於1917年,至今已有94年的歷史。最“年輕”的覺廬1936年完工,至今也有68歲了浮月村洋樓,既是洋樓又是碉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