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歷
奉化溪口帶有個習慣,各家住地都有房名或房號。蔣介石的大伯房名為“夏房”,蔣介石父親排行第三起房名“周房”。蔣介石十歲那年.他的哥哥蔣介卿提出兄弟分家,蔣介卿是過繼給大伯父做兒子的,沿用“夏房”。蔣介石和他的弟弟蔣瑞青屬“周”字輩。王采玉請族人給兒子蔣介石和蔣瑞青分別起房號,按輩份“周”字取名,上查中國歷史東周和西周,皇帝在陝西省“豐邑”和“鎬京”建都。便從“豐邑”和“鎬京”各取第一個字,作為蔣介石和他的弟弟房名,即:“豐房”和“鎬房”。不久,蔣瑞青病死.只留“豐房”蔣介石。蔣介石與毛福梅結婚生蔣經國,取乳名“建豐”領來的小兒子蔣緯國取乳名“建鎬”,都由房號起名。然後,將房號合二為一,統稱“豐鎬房”。因蔣介石家信佛,經常燒香,吃素念經.豐鎬房又名“素居”。構建過程
豐鎬房地處溪口街頭中心地段,與剡溪僅街之隔,房子朝溪南“筆架山”,是蔣介石祖上傳下的三間破舊樓房。到了清光緒十四年,蔣介石只有兩歲,因玉泰鹽鋪失火,家人只好搬到破舊房裡暫住,即“報本堂”西邊兩層樓房位置。到了光緒二十一年,蔣介石的父親蔣肅庵病故。翌年,蔣氏兄弟分家,蔣介石與他的弟弟蔣瑞青除分到三間祖傳破房外,還有24畝田地和一爿竹山。孤兒寡母悽苦生活,飽嘗艱辛。母子相依為命,蔣介石也自小養成頑劣強硬性。1929年冬,蔣介石身居高位著手拆舊房,擴建如今這樣規模的樓房。形成前廳後堂、兩廂四廊的布局。
裝飾套用
樓房前廳,下面為接待室和賬房先生辦公地方。樓上中間房是佛堂,王采玉、毛福梅常在這裡燒香拜佛.修行積德,亦叫“念經堂”。念經堂兩側是居住房間。
後進房子中為“報本堂”,用來祭祖、拜天地、供放蔣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牌。屋頂正中堆塑“福祿壽三星高照”兩旁“雙龍搶珠”,牆頭“五馬對天長嘯”。走廊、壁上雕刻著取材於西周歷史故事中的“渭水垂釣”、“子牙拜相”、“文王拖車”等國像。柱頭雕刻《三國演義》故事中的“劉備招親”、“劉備回荊州”、“夜戰馬超”、“關公戰長沙”等。雕刻手撞高超而精緻,人物栩栩如生。“報本堂”三字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吳敬恆於1948年手書。兩邊柱上楹聯“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是沙孟海所撰.蔣介石親手題寫。報本堂上方紅底金字“寓里帥氣”和跋文.是蔣介石為他兒子蔣經國40歲生日手書。跋文內容為:“每日晚課,默誦孟子養氣章。十三年來曾或間,自覺於此略有領悟,嘗以‘寓里帥氣’自銘,尤以‘寓里’之‘寓’字認深切,引以為快.但不敢示人。今以經兒四十生辰,特書此以代私祝,並期其能切記己體察,卓然自強,而不負所里耳。”
東廂房。樓上為宋美齡臥室,房內放著西式家具。1945年抗戰結束,蔣、宋到溪口,大多住在這個房間。樓下為傭人餐廳。東廂走廊、牆壁雕到著岳飛故事.有“湯陰遇難”、“拜師周侗”、“校場練武”、“岳母刺字”等畫面,中間兩根柱頭雕刻著《三國演義》故事中的“送皇嫂”、“古城會“。東邊樓房,即報本堂樂邊的三間水泥結構兩層樓房,給傭人居住和堆放雜物。
西廂房。樓上是蔣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臥室。1927年蔣介石與毛福梅解除婚約,毛福梅以蔣介石義姐身份住在這裡。仍操持家務。每當蔣介石回溪口時,毛福梅命人用刷子將地板、門堂洗刷得乾乾淨淨。蔣介石看後,十分滿意,說毛福梅主持家務有方。所以,毛福梅與蔣介石即使離婚,但一直沒離開豐鎬房。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來,蔣介石要蔣經國補辦婚禮.新房間就做在西廂房樓上.即毛福梅居住的房同。西廂房樓下是餐廳,走廊柱、壁上雕刻著八洞神仙群像,有“鐵拐李”、“呂洞賓。、“韓湘子”等,中間兩柱頭雕刻著《三國演義》故事“曹操獻金”、“斬顏良”畫面。西廂房西邊有幢獨立兩層樓房,是蔣介石母親王采玉居住的地方。蔣介石為了孝敬母親,樓梯特別小,便於王采玉上下樓扶手。西邊還有六間水泥結構平房,每當蔣、宋回溪口,專供近身人員和憲兵住宿。毛福梅晚年雙腿患血絲蟲病,行動不便.曾住在西平房東邊間。
笑話傳說
蔣氏父子在豐鋪里演繹了許多故事.鬧出了許多笑話,直流傳至今。最有代表性的是“兩次婚禮”、“遊子認母”、“吃年夜飯”。
“兩次婚禮”。一次,即蔣介石與毛福梅結婚,鬧了一場笑話。蔣介石還是黃毛孩子,l5歲就要他做新郎官.而新娘毛福梅已經是20歲的大姑娘。新婚晚上,豐鎬房裡女主人王采玉最為忙碌,儘管住房破日,但場面十分熱鬧。賓客濟濟,鞭炮陣陣,笑語聲聲,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可是,新郎官蔣介石卻跟小朋友一起在門外搶炮仗蒂頭。主事人見新郎不在,告訴了王采玉。氣得王采玉到處找兒子。找到後,揪著蔣介石的耳朵。硬是要他拜堂。拜堂畢。蔣介石不願跟新娘“洞房”,要跟母親睡覺。新房間裡新娘焦急地等著,卻不見新郎,新娘很尷尬。到了夜深人靜。王采玉背著已沉睡的蔣介石走進新房。另次婚禮,也令人啼笑皆非。即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帶來蘇聯妻子蔣方良以及兒子蔣孝文。蔣介石要按中國男女婚禮給兒子補辦次儀式。洋媳婦蔣方良不懂中國禮節,在參拜天地時,蔣方良抱著兒子蔣孝文摘掉頭上婚紗,到報率堂拜天地,弄得滿座賓客哄然大笑。不懂事的蔣孝文。也學著他的父親蔣經國的樣子.捧起雙手,跟著亂拜。又引起人們大笑。
“遊子認母”。1937年4月27日下午兩時,一輛“雪佛菜”轎車開到豐鎬房大門口。在鞭炮聲、笑聲和吶喊聲中.車裡走下蔣經國、蔣方良、蔣孝文和陪同人員毛慶祥等人。蔣經國的親戚毛懋卿、宋周運、竺芝姍及友人江翊民等上前與蔣經國施禮。毛福梅、姚冶誠、蔣瑞春、蔣瑞蓮及親戚毛意鳳、張定根、孫薇梅、張月娥、陳志堅、任富娥等人坐在西廂房等待離家已經13年的蔣經國歸來。有人提議讓毛福梅坐在不顯眼的角落裡,測試一下她兒子認母眼力。當蔣經國走進房間,一眼認出他的母親毛福梅。他急忙跑到毛福梅跟前喊聲“姆媽”,跪在地上放聲大哭。毛福梅抱著兒子,也放聲痛哭起來。邊上人連忙勸阻,蔣方良抱著蔣孝文走過來見過婆婆.毛福梅接過孫子,悲喜交加,收住淚笑適:“我們母子團圓是喜事,是喜淚。”
“吃年夜飯”。江南一帶有個習慣。每逢除夕最後餐飯,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吃喝,稱為吃“年夜飯”,喝“團圓酒”。1948年除夕,蔣介石預感到形勢不妙。交代兒子蔣經國準備,他要親自主持全家人吃這餐“年夜飯”,家人聽說後都很高興。以往,別說跟蔣介石在一起吃餐“年夜飯”辦不到,就是坐起吃餐飯也不容易。那天,飯菜準備就緒,蔣介石吩咐桌椅搬到“報本堂”,他帶頭向祖宗行禮,破天荒第一次向全家人敬酒,對傭人、長工也敬了酒。他喝了小杯酒後,坐下吃點飯,當即離開。回臥室路上,他長嘆一聲,忙用手帕擦自己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