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泰山石敢當習俗所屬地區: 山東 · 泰安
遺產編號:Ⅹ-53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山東省泰安市
遺產級別: 國家
民俗概述
泰山石敢當習俗是遠古人們對靈石崇拜的遺俗。山石被神話為人格,是我國流傳較久遠、影響地域廣大的典型民俗現象,屬於中國的鎮物(避邪物)文化。“石敢當”習俗分布的地區十分廣泛,以山東泰山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包括台灣省和少數民族地區)和東亞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華僑居住區。
表現形式
泰山石敢當習俗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於橋道要衝或砌於房屋牆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字樣,以禁壓不祥。此俗在民間甚為流行,其象徵意義是:以有形的器物表達無形的觀念,幫助人們承受各種實際的災禍危險以及虛妄的神怪鬼祟帶來的心理壓力,克服各種莫名的困惑與恐懼。鎮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氣息。
起源發展
石敢當習俗起源於上古時期的靈石崇拜,史書中最早記載石敢當的是西漢《急救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宋代在福建莆田曾發掘出一塊唐代大曆五年的石刻,上有“石敢當,鎮百鬼,壓災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禮樂張。”王漁洋在《茶香室從鈔》記載:“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
石敢當先後經歷了早期石敢當的萌芽階段、石敢當的變異階段和興盛階段三個時期。明代以後,石敢當信仰與東嶽泰山崇拜緊密結合,由“石敢當”發展到“泰山石敢當”,其功能也經歷了從最早的“鎮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鬥神”、“辟邪”、“防風”等的轉變。泰山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配天作鎮”的,東嶽廟裡的東嶽大帝手裡所執的就是作鎮之圭。而且泰山之鎮與其它山嶽不同,它威力無比,鎮的是乾坤,因此有“泰山安則天下安”之說。由於泰山有鎮乾坤之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塊小石頭來鎮宅安宅,當然會鬼邪俱逃。石敢當與泰山聯繫在一起,蓋因如此。
歷史傳說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關於石敢當的神話故事也在各地演繹成多種版本。
相傳在泰山腳下的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壯士,姓石,名敢當。他很勇敢,什麼也不怕,在泰山一帶很有名。有些人被欺侮了,就找石敢當替他們打抱不平。一天,石敢當進城賣柴,見貼有王員外的告示:誰能為他家降妖,願將女兒許配為妻。原來王員外有一千金小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幸被一妖精作祟,王員外請牛鼻子老道設壇捉妖,被妖精一腳踢下壇來,跌得頭破血流。無奈才張榜求救。石敢當見義勇為,決心除害,他持寶劍藏在小姐房中,當妖精進來時,他舉劍大喝一聲:“泰山石敢當在此!”妖精一聽,嚇得駕起妖風狼狽逃走。事後,王員外親自把小姐送上泰山,和石敢當成了親,小兩口過起了美滿日子。誰知妖精逃走後,又跑到別村去禍害。村民聽說石敢當能驅妖,便來請他。可是,石敢當往這村趕,妖精又跑到那村去造孽。石敢當又沒有分身法,怎么辦呢?後來,聰明的妻子對他說:“何不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宅牆上鎮妖呢。”於是,人們紛紛在石頭上雕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立於牆根、街巷、橋頭、要衝,以保村宅平安。
傳承意義
泰山石敢當所表現的“吉祥平安文化”體現了人們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創造力。泰山石敢當習俗歷經千年而不絕,主要是因為它與“中國人魂歸泰山”的信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與各地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結合,在此前提下,它獲得了紮根於相關社區、群體的文化傳統,並世代相傳。石敢當信仰為中國廣大地區和眾多民族所認同並遠播海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延續性,因此它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生命力的獨特價值。石敢當在國內外廣大地區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造像,它們不但具有美學價值、藝術價值,而且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在民間口頭傳承的石敢當神話故事和民間藝人創作的相關戲曲、曲藝,則充分表現了民間文化藝術的創造力。
發掘、搶救、保護石敢當習俗,弘揚它所體現的平安文化,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增強民族團結和社會凝聚力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