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泛愛國論,就是將自己國家的民族與外部簡單的相對立,缺乏理性,狂熱地採取一種簡單抵制、誣陷和盲目排外表現。有研究發現,持相同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使他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偏激,集體做出的決定比單獨一個人做出的決定更加傾向於極端化,激進的更加激進,保守的更加保守。在泛愛國論調下,愛國主義的純潔、真摯、樸素個人情感沒有了,代之以對愛國主義的膜拜,但是愛國主義不需要膜拜,他是一種情感或情操。他需要我們無論是居廟堂之上,或是處江湖之遠都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嚴厲和一切黑暗和不公正鬥爭,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努力吸收和借鑑國內外先進的政治、文化和科學因素,讓愛國主義脫離狹隘的民族主義,真正回歸他對祖國和家鄉的真摯的熱愛之中,回歸對人民的依戀和摯愛的純樸的倫理文化之中。努力實現我們祖國的富足和強大,我們共同的責任。
表現
歷史上德國法西斯借愛國之名,使世界上近一半的國家和人民被奴役,數千萬人口被消滅,600萬猶太人悲慘地死去;日本帝國主義借愛國之名屠殺了5000多萬中國人,同時數以萬計的日本年輕婦女爭相主動要求參加慰安婦挺身隊,其中很多是豆蔻年華的學生。但是,對這種醜惡和罪行,在“愛國主義”狂熱下的人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一些人借著泛愛國主義,假愛國之名行不可告人之事。有人為了打擊商業對手,有人則是為了轉移公眾注意力。
一群人聚在一起,毫不疲倦地聲討和謾罵,罵美國人的霸道、罵日本人的不知悔改、罵韓國人的無恥、罵越南人的忘恩負義......他們幾乎能操縱一切,漫天的口水幾乎能淹沒所有令他們不爽的人和國家。將逐漸升溫的大腦把論壇或空間的氣氛烘上了頂點,就像一個個隨時可以引燃的汽油桶,投到哪裡就炸到哪裡。
區別
在愛人類的底線下,當外國以其國家意志強行附加我們的國家,惡意毀謗、挑戰、侮辱、褻瀆我們國家的尊嚴,非正義侵犯我們的國家利益時,此時的愛國主義是必然的選擇。這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
愛國主義不是能寬泛使用的,比如思想文化、藝術體育、科學技術等等,大多數情況是不需要愛國主義的。這些是人類共同的財產。
事件
2015年9月3日早上,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禮順利舉行,不少文藝界人士如宋祖英、黃宏、成龍、馮小剛等前往現場觀禮,也有部分守著電視看直播明星在微博上發表激動心情,而台灣女星范瑋琪因為當天繼續曬雙胞胎兒子,遭到了網友抨擊,指其不愛國。在輿論的裹挾之下,范瑋琪只得在次日發網文為自己行為道歉,真是讓人無以言對。
評論
2015年9月6日,光明網發表評論稱:看不看閱兵儀式不是法定義務,而是個體情感的一種體驗。既然不是法定義務,就不是“必須做”的事情,范瑋琪舐犢情深也當然屬於“無可指責”範疇,而將公民的行為動輒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而進行褒揚與貶斥,不僅欠缺理智,而且歪曲了愛國的定義,是極不嚴肅的事情。另外,無論什麼比賽,甚至是個人的比賽在國外獲獎,媒體也會不同程度套上“愛國主義”的正能量標籤等,這些都是對“愛國主義”的擴大化。另外一面,在公民合法的行事範圍內,因為類似“不看閱兵”就被打入“不愛國”的“冷宮”,不僅和現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更是對“愛國主義”的嚴重曲解。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變為謬誤,“泛愛國論”看似義正辭嚴,實則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異化和誤讀,在我們並不算太長的建國歷史上,為此已經有了很多的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我們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必須警惕“泛愛國論”的蔓延;否則,我們距離躋身世界強國之林會更遙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