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法誨院位於鼓浪嶼筆架山東北麓瀕海處。其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據傳說,該院初建時稱為媽祖宮,是祀奉“天上聖母”為主神的宮廟。“天上聖母’’是清代帝王追授宋代民女林默娘的封號。林默娘(960一987年)相傳為福建省莆田人。她自幼茹素信佛,又習法術,通曉天文氣象、善乾觀察海上風雲變化。使出海漁民避凶趨吉,為民眾做了不少好事。人們在她逝世後為其建廟祀奉,奉為航海的保護神,尊稱她為媽祖,並稱祀奉其神像的宮為媽祖宮。
據傳說.大約在清康熙年間,廈門虎溪禪寺住持石龍和尚的次徒瑞光法師,分燈到鼓浪嶼三丘田媽祖宮為住持,他在住持期間。將舊宮加以擴建、改稱為瑞日光庵。後又經其徒裔相繼發展,遂成巍峨壯觀的佛寺。清乾隆(1736—1795)年間,廈門名士黃日紀稱該庵:“近經釋子極力開拓,琳宮梵宇、金碧輝煌,前殿祀天妃神像,殿後(供奉三寶佛像)高樓插漢,兩旁禪室環抱,樓後園林甚寬,竹樹花木繚繞周遭、登高阜以望鷺島、海濱一帶樓閣參差,延袤數里,海面浮光,舳艫如織,亦一巨觀。”①可見瑞?庵在乾隆年間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其占地面積甚廣,範圍包括現今新編門牌三明路47號,鼓新路42號、45號、47號、49號、5l號、53號、55號和57號(即今鼓浪嶼膠木電器廠、黃奕住別墅、725研究所的招待所、職工宿舍、鼓浪嶼消防隊大樓、原滙豐銀行行長別墅等)。透過黃日紀的描述.可以想見當時瑞日光庵不但是座宗教活動場所,而且還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
其他資料
瑞日光庵改稱三和宮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在宮後摩崖題刻《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的碑文。王得祿在碑文中說他於嘉慶八年(1803年)率水師在三和宮前修葺戰艦,因見宮宇凋敝,遂默許若庇佑克敵,願重修廟宇。他後來打了勝仗,為酬謝媽祖,乃帶頭捐俸與行戶巨商檀施,重修該宮。該宮落成後頗為宏偉壯觀。該碑文現尚存於鼓新路49號居民朱亞獅住房後的巨石上。據專家考證,認為是國內僅見最大的記述天妃媽祖的摩崖。
三和宮後又改稱法海院,更改時間未詳。道光版《廈門志》瑞?庵條下夾注說:“又名三和宮,今改法海院,頗壯麗。”可見改稱三和宮,當在道光19年(1839年)《廈門志》成書以前。
法海院大約廢於清末民初,具體原因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