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鍋居”乾隆六年(1741年)開業的老字號,老店址原在西單缸瓦市“定王府”更房的一個臨街處。
清朝定都北京,也帶來了滿族的撒滿文化。宮廷、王府多祭祀,有“朝祭”、“夕祭”、“日祭”制度。祭祀時要“省牲”(即殺豬)、“擺件子”(即將屠宰後的豬各部位的肉與內臟擺放在樺木大槽中呈一整豬形)上祭。
清朝時西單、西四一帶多王府,定王府、禮王府等都在缸瓦市附近。因此缸瓦市街面上有專職的看街更夫。王府祭祀,主人只食用“供尖”,余肉便賞給看街的更夫們食用。雖說祭祀用的肉是不能出府門的,但主家並不嚴控,常有“破例”。
乾隆初,缸瓦市街面上有一劉姓更夫與定王府的一個叫松七的管事關係莫逆。逢王府祭祀,劉更夫常由松七處得到許多餘肉等供品。劉更夫不懂廚行,便與松七合計從定王府弄來一口直徑四尺,深三尺,一次就能煮下一口整豬的大砂鍋做起了白肉生意(據說,定王府和禮王府明朝時是李燕妃的府邸,這口大沙鍋原是明朝燉煮祭品的“神鍋”)。由於味美價廉,生意頓時火爆。
某日,禮王府專做祭肉的大廚恩禧偶然經過“沙鍋居”。見小店裡人聲鼎沸,一時好奇,便走進去。看見大鍋煮肉做法單一,便與掌柜的閒聊起來。恩禧是專做祭肉的行家,信口評說了點兒小店烹調的不足之處。正可謂“言者無心、聞者有意”,“沙鍋居”劉掌柜有心人也,自這次偶然閒談後便四處煩人托殼,誠請恩禧傳授烹調白肉的廚藝。劉掌柜的誠心最終說動了恩禧,遂正式收了“沙鍋居”一個叫方順子的夥計為徒,將原本正宗的王府祭肉肴饌的烹調真締傳授給了“沙鍋居”的廚子。自此燒燎白煮便成了“沙鍋居”看家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