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地區路線

沙漠地區路線,是指通過氣候乾旱、流沙廣布、風沙活動劇烈的沙漠地區的道路路線。

簡介

沙漠地區路線,是通過氣候乾旱、流沙廣布、風沙活動劇烈的沙漠地區的道路路線。布設時應繞避嚴重流沙,利用有利地帶(沿內陸湖泊、間歇性河流、鹽鹼地龜裂黏土及有植被覆蓋的沙地)和地下水位較淺地帶布置,可在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和格狀沙丘的丘間低地迎風坡一側通過,走向儘可能與主風向平行,順應自然地形,儘量避免切割,採用流線型路基橫斷面,以減少風沙在路面上聚集。

沙漠地區選線要點

繞避嚴重流沙,利用有利地帶

如路線繞長不多,應儘量繞避嚴重流沙地段(如複合型沙山、金字塔沙丘、密度較大的格狀沙丘等地段),但也要防止不分情況,遇到流沙就迴避的偏向。

沙漠中除流動沙地外,常分布有內陸湖泊、間歇性河流、鹽鹼地龜裂粘土以及不同植被覆蓋度的固定和半圓定沙地,這些地帶受風沙危害較輕,在工程措施上較易處理,材料也較豐富,因此宜於布設路線。

沙漠地區路線 沙漠地區路線

在地形起伏、溝川縱橫的沙漠地區以及沙漠內河床變遷幅度特大的河流沿岸,因背風坡岸沙丘連綿不絕,且在背風坡岸的坡腳,積沙很厚,故一般應將路線設在迎風坡岸一側。至於路線是採用溝線(即傍迎風坡岸的沿溪線),還是梁線(即迎風坡岸一側的山脊線),如圖所示,應視具體情況慎重考慮。這些溝川一般坡岸陡峭,兩岸斷續分布有較窄的河漫灘和階地,雨季山洪暴發,水勢迅猛,易造成岸壁大量崩塌;由於背風坡岸積沙不斷前移,河岸總的移動趨勢指向迎風坡岸;另外兩岸坡潛水多有露頭,冬春將形成涎流冰。因此,溝線與梁線比較:溝線,沙害較輕,線形較好,縱坡也較小、較勻,但治河和防護工程量大,根據以往經驗,溝線往往失敗。梁線,沙害較重,線形較差,縱坡較大,且多起伏,但可避開水害,對交通量不大的路線,是可取的方案。如路線等級較高,則應因地制宜地結合治沙固路措施,經過技術經濟比較,決定取捨。

靠近築路材料產地和水源

築路材料和工程、生活用水,不論對沙漠地區築路和養路,都很重要.因此,應儘量將路線選擇在接近材料產地,地下水位較淺的地段上。沙漠中的水源往往是很有可能發展成為農牧工礦基地或居民點,這些地帶因而成為路線的控制點。

選線時,還可配合地質、水文勘探,利用生長的植物來判斷上層地質土壤、材料和水源情況,以供布設路線的參考。

處理好路線與風向的關係

沙漠地區路線 沙漠地區路線

路面的粗糙度總是比公路兩側地表的粗糙度要小,因而路面近地表風速要比公路兩側地表風速大。當路線與風向平行時(即路線方向與主導風向的夾角在0~30°範圍時),就在路面上形成一條強風帶,使風沙流在路面上順利通過,沙子只能停積在路面兩側,而不致造成路面積沙。而且此順路面強風帶還有擴散分流作用,當為路堤斷面時,這種分流作用尤為顯著,路兩側積沙和沙丘,在分流作用下,只能順路線兩側移動,而不致在路面形成沙埋,如圖所示。如再採取一些導沙措施,更可將路兩側的沙丘導離遠處。因此,從防止沙埋著眼,路線平行於主導方向,顯然有利。

路線宜設在突起地物的上風側

在具有主導風向並發生風沙流活動的地區,路線應布設在高地、沙丘、建築群等突起地物的上風側,即迎風的一面。因各類突起物的背風一面,不但均為堆積地帶,且為沙丘前移的頭部,而迎風一面則為吹蝕或退出地帶。選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無論是橫向沙丘,還是縱向沙丘,根據沙丘的前移趨向,路線應布設在靠近前方的迎風坡一面,必要時,甚至可將路線設在前方沙丘的迎風坡腳和坡腰。也就是路線距後方沙丘背風坡越遠越好,距前方沙丘迎風坡越近越好。但當沙丘移動為往復前進式時,路線與前方沙丘迎風坡則要留開一點距離。

(2)在居民點或其它建築群地段,路線應在其上風側50米以外通過,儘可能避免在村莊中問或下風側通過,因村莊街道及其下風側一般都有積沙現象。

(3)同上理由,路線的附屬建築物,如工房、場站等均應儘可能設在路線的下風側50米以外。

沙漠地區路線 沙漠地區路線

(4)在路線兩側路基邊緣20米內的孤立草叢、土堆以及殘餘建築材料均應全部清除。因這些小突起物的背風面在風沙活動時期往往順著風向堆成長達突起物高度5~10倍的蝌蚪狀沙埂,侵入路面,妨礙行車。這種情況尤以僅有風沙流活動的平坦沙地最為明顯,如圖所示。

利用丘間低地布設路線

各類型的沙丘都有或大或小的丘間低地,這種丘間低地或為已暴露的下伏基岩,或為風蝕窪地,或為草灘,或為柳塘,或為鹽鹼下濕地。按沙丘移動規律劃分,丘間低地為中立帶,它經過長期的風沙流吹蝕與堆積的自然平衡過程,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風沙流通過這種低地,一般既不吹蝕,也不堆積,是布設路線的有利地帶。但路線應儘可能布設在丘間低地的下風側一邊,即靠近前方沙丘迎風坡腳地帶。這樣不但可以遠離後方沙丘,避免沙埋路線,而且在雨季還可避免低地積水浸泡路基。

順應自然地形,儘量避免切割

為了儘量減少公路本身對沙漠地形的干擾和破壞,路線設計應注意如下各點。

(1)路線不宜片面追求平直,應當順應地形起伏布設路線,儘量避免對自然地形的切割。

(2)路線縱斷面,一般宜採用包線設汁。即使在橫坡較大的地段,也儘可能做斜坡路堤。因半填半挖斷面在各種風向情況下均要積沙。因此,橫斷面不要強求土方的填挖平衡。

(3)路堤高度,除使路線縱坡順適的需要以外,一般路段不可過高,以0.3~1.0米為宜。否則路堤越高,風沙流的阻力就越大,路堤土方和邊坡防護工程量相應增多,這對於防止沙埋只是個消極的辦法。但在路線與風向平行的情況下,由於分流作用,使路面積沙輕或不積沙,這時路基高度可不受上述要求的限制。另外,不宜採用順地爬的不填不挖的零斷面,因流沙地形的活動性大,往往在絕對標高增高的趨勢下,使零斷面逐漸變成淺路塹,從而引起積沙,如同時有積雪情況,則更為不利。

(4)此外,還可採取流線型斷面或放緩邊坡、設定路側平台或護道等措施。

公路沙害及防治措施

風沙對公路的危害集中表現為沙埋和風蝕,尤以沙埋更為嚴重。選線時,除了綜合平、縱、橫三面,儘量適應風沙地貌活動的自然規律,以減輕風沙活動對公路的危害以外,還必須對防治沙害的措施給予充分的考慮。

公路沙埋有兩種情況:一為風沙流的風速變弱或受公路本身的阻擋而發生沙粒沉積所形成的沙埋,這種沙埋危害面較廣;一為整體沙丘前移的沙埋,這種沙埋因沙體大,易於阻車,清除積沙工作比較艱巨。

公路風蝕也有兩種情況:一為路基本身的風蝕,先從邊坡,次及路肩,進而侵及路面,危及行車安全。一為公路兩側的沙地或沙丘被風蝕所形成的沙源不但助長路基的風蝕程度,而且也容易形成沙埋。

防治沙害的措施,通常有生物治沙和機械治沙兩類。生物治沙是穩定流沙的根本措施,要和有關部門配合,確定立地條件、樹種選擇、林帶規劃和播植方法,以保證固沙造林的成活。機械治沙按其對公路的作用,可分為固、阻、輸、導四種方法,現分述如下:

①固沙:用隔離鬆散沙粒與氣流的接觸的方法以避免沙粒為風所挾,或提高地表粗糙度以減弱近地層風速,防止形成風沙流,造成風蝕和沙埋。前者多用於沙路基本身的封閉,後者多用於路側沙地、沙丘的固沙。常用材料有礫(卵)石、粘土、柴草、瀝青等

②阻沙:在路側適當距離設定一至幾道排柵、溝堤等障礙物,將風沙流和沙丘阻在障礙物附近,以防路基沙埋。常用的有立式柵、擋沙溝堤等。

③輸沙:用減小地表粗糙度或增強局部地帶風速的方法,使風沙流自由通過,防止沙子在路基上沉積而形成沙埋。公路輸沙通常採取流線型路基斷面,設定聚風板等措施。

④導沙:借風力反射或聚風集中吹蝕等方法,將路側沙丘分階段導離路基,防止沙害。通常採取的措施是:根據有利或有害的主導風向設定或拆除導沙板、導沙堤等導風設施。

防止風蝕和防止沙埋是互為因果的,沙漠地區築路應當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才能收到治沙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