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沙氏鹿茸草是二年生草本,高4至9寸,主根粗短,下部發出之許彎曲支根,成密叢。莖多數,叢生,基部多傾臥或彎曲,老時木質化,通常不分枝。葉互動對生,下部者間距極短,僅4毫米,密集,向上逐漸疏離,相隔可達10毫米,至花序附近間距最大,可達16毫米,葉片大小,亦作相同的變異,下方者最小,鱗片狀,向上則逐漸增大,成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通常長12-20毫米,寬2-3毫米,最長可達25毫米,先端銳尖,或銳頭而有小凸尖,基部漸狹,多少下延於莖成狹稜,中脈面凹背凸,兩面均密被灰白色錦毛,老時上面的毛多少脫落。總狀花序頂生;花少數,單生於葉腋,具長2-7毫米之短梗;葉狀小苞片二枚,長9-15毫米,寬1-2毫米,生於萼管基部;萼筒狀,膜質,被綿毛,或綿毛與腺毛相雜。管長5-7毫米。上有9條凸起的粗肋,其中4條分別通入萼齒;萼齒4枚,草質,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而先端漸尖,與萼管等長或稍長,長5-6毫米,寬1-2毫米,有時長達10毫米,寬3毫米;花冠談紫色或幾白色,長約為萼的兩倍,長15-18毫米,被少量柔毛,花管細長,近喉處擴大,瓣片二唇形,上唇略作盔狀,2裂,下唇3裂,中裂稍大,均為倒卵形,端圓鈍,多少開展;雄蕊4枚,二強,著生於花管上,前方一對較長,達7毫米左右,後方一對長約6毫米,花葯背著,微露於花冠喉部,藥2室,並行,相等,長2.5-2.8毫米,寬0.6-0.8毫米,彼此分離,長卵形,下部漸細,有一小凸尖,縱裂;子房長卵形,花柱細長,先端彎向前方,柱頭長圓形。蒴果長圓形,長約9毫米,寬3毫米,厚2毫米,先端漸細而成一稍彎的尖嘴。花期3-4月。種中文名:沙氏鹿茸草
種拉丁名:MonochasmasavatieriFranch.exMaxim.
科中文名:玄參科
科拉丁名:Scrophulariaceae
屬中文名:鹿茸草屬
屬拉丁名:Monochasma
命名來源:[mem.Acad.st.petersb.Ser.7,XXIX:58.1881]
中國植物志:68:388
藥材簡述
漢語拼音: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拉丁文名:MonochasmasavatieriFranch.exMaxim.
功效分類:
科屬分類:玄參科。
別名:
性味:微苦、澀,平。
歸經: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感冒、煩熱、小兒高熱、風熱咳喘、牙痛、吐血、便血、月經不調、風濕骨痛、小兒鵝口瘡、乳癰、水瀉、咳嗽、外傷出血、血管瘤。
用法用量: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向陽處雜草中;亦見於馬尾松林下。
資源分布:產我國浙江(寧波、杭州),福建(莆田、閩侯、永泰、永安、崇安),江西(萍鄉、豐城、廬山)等省,
藥材基源:全草(鹿茸草)。註:本文和“鹿茸草”基本相同,可參閱/wiki/鹿茸草&prd=so_1_doc
植物之玄參科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