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沈祖顯,航空儀表專家。湖南湘鄉人。1940年畢業於湖南大學電機工程系。1946年入美國空軍機械學校學習。1949年回國。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解放軍北京空軍工程部修理處工程師,第三機械工業部生產局儀表處副處長,航空工業部航空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部工程師、科技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主持完成航空接外掛程式的研製工作,並形成我國自己的系列。負責完成了航空電位計繞組以金基合金代替鉑銥合金的研究,該成果已得到推廣。
基本資料
沈祖顯,1916年8月2日生於湖南省湘鄉縣的一個農村。其父沈佛儔靠當文書和鄉村國小教員維持一家生活。在沈家“世代書香”的影響下,沈祖顯4歲就在鄉下讀私塾,8歲入縣城國小,攻讀古文,念過《曾文正公家書》。少年時期的沈祖顯基本上是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進入國中後,沈祖顯開始接受“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思想,尤其進入長沙明德中學高中後,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不少新知識。1936年,沈祖顯考入湖南大學電機系。大學畢業後,沈祖顯應航空委員會之徵,到空軍成都儀器廠工作。進廠第一件事就是履行加入國民黨手續,但他崇尚“不偏不倚”的哲理,信守“工程技術人員不過問政治”的觀念。1946年9月通過考試,由空軍派往美國空軍機械學校學習。學習後,任空軍駐華盛頓辦事處機械附員和斯立克航空公司駐廠檢驗員。面對國民黨的日益反動、腐敗和當時美國社會的經濟蕭條,失業增多,促使他開始關心政治,考慮國家的前途命運,並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疑問。他閱讀了不少進步書刊,如《論新政協》、《中國四大家族》等,逐步認清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本質,也初步了解到解放區的一些政策。1948年,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瀕臨末日。在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指導下,他既不願留在美國忍受種族歧視,更不願去台灣追隨國民黨,而是毅然決然回歸祖國,奔向解放區,嚮往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長致力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1949年6月,他以回國安置家眷為由,從舊金山飛抵香港。
勞動模範說明
7月的一天,沈祖顯乘上一艘名向仁川、實往天津的英國輪船到達天津。海外遊子踏上祖國的大地,見到了解放區的天,感到格外高興,尤其是短時之間目睹了兩個世界,激動之情油然而生。組織上根據他的專業,介紹他去軍委航空局(空軍司令部前身)報到,分配他到空軍機務處(瀋陽)工作。歷任空軍機務處副工程師,空軍工程部修理處工程師,航空工業局生產處三科工程師,副總工藝師、副處長,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儀表處總工藝師、副處長,航空工業部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等職。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起當選為第五屆和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被評為航空工業部勞動模範。
主要成就
投身航天事業
1951年6月,沈祖顯從空軍工程部轉到航空工業局。他與昝凌、王裕齊等人共同研製的電子閃光測速儀原理樣件也隨同轉過來,經過改進和結構設計,製成了航-1和航-2式兩種樣機,經中國科學院鑑定合格後,共生產了50台供應各航空工廠,解決了當時測試陀螺轉速表感測器轉速的一大關鍵問題。
50年代初期,在仿製蘇式產品過程中,存在大量工藝上和材料上的問題。如環形電位計的繞制、壓鑄工藝及壓鑄模的設計和製造、精密澆鑄、鈹鎂合金的熱處理、磁性材料的處理以及產品裝配調試等。為解決這方面的具體問題,沈祖顯協助太原航空儀表廠組建寶石軸承加工車間,促成寶石軸承專業化工廠的建立,使寶石軸承立足於國內生產;促成冶金部的工廠試製鈹青銅,以滿足製造航空儀表彈性元件的需要。他還建議在太原航空儀表廠建立拉絲包漆小組,以解決線繞電位器的金屬線材問題。此外,在建立航空儀表工藝科研機構——廠屬航空工藝研究所的工作上,沈祖顯也傾注了不少心血,多次給有關人員介紹情況,親自指導選擇第一批科研課題,在後來的工作中也經常給予幫助。在指導小模數齒輪加工、波紋管的焊接質量、銅膜盒的研製以及儀表電器行業的壓鑄工藝和模具延壽等工作中解決了許多具體的技術問題,受到工廠的歡迎。
鑽研創新
為了解決航空電位器上使用的鉑銥合金奇缺問題,沈祖顯查閱大量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建議採用金基合金代替鉑銥合金。這是因為金基合金不但在性能上同樣能滿足技術要求,而且其抗有機物污染能力較鉑銥合金更好;尤其是金的資源在我國比較充足,價格遠比鉑便宜,寧用金2000千克,不用鉑10千克。但是,採用金基合金需要在工藝技術上解決一系列問題。為了促使這些問題的解決,沈祖顯積極奔走於科研、生產、使用等部門之間。他先商請電器科學研究院研製了金鎳銅合金,後來又在寶雞航空儀表廠創建了電位器研究室,從而使以金基代鉑基的電位器的科研工作有了組織保證。1967年他先後在昆明和北京召開了金基合金的技術交流會和航空材料有關標準的審定會。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社會秩序混亂。沈祖顯不顧自己的安危得失,一心撲在工作上,同大家一起很好地完成了會議任務。在他的倡導下,到1975年,金基合金不僅成功地廣泛套用於航空工業的有關產品上,而且還被推廣到全國其他一些部門,並於1978年被納入國家標準。金基合金的採用,僅在太原航空儀表廠,平均每年就為國家節約外匯80萬元。同年,沈祖顯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榮獲“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獎狀。
過去我國航空工業中使用的航空電器元件是蘇聯40年代的老產品,質量差,廢品率和返修率較高。針對這一情況,沈祖顯經過大量調查研究,提出了“元件入手,關鍵當先,方向要準,質量第一”的發展航空儀表電器的意見。在此基礎上,他又具體抓了航空接外掛程式、電位器、液體電門的改進和電刷、極化繼電器、陀螺軸承等項目的攻關,並協助航空工業部主管部門召開了壓力彈性敏感元件規劃發展會議。他組織有關廠參加的8人工作組,用了4個月時間,調查了使用、科研、生產方面65個單位,寫出了《航空接外掛程式使用狀況和改進意見》的調查報告及其8個附屬檔案。在此基礎上,根據他的建議,由有關工廠聯合組成了接外掛程式設計研究組,沈祖顯作為顧問負責技術指導工作。
精益求精
為了祖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沈祖顯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從不滿足於現狀。1973年秋,在北京舉行的法國展覽會上,他看到了一種質量好、可靠性高、具有發展前途的線簧式插孔。但從國外引進要800萬元,而且規定3年搞成,7年內工藝過關,成功後他們還要從利潤中提成。沈祖顯想:為什麼我們不可以自己搞呢?於是,他向接外掛程式廠進行了推薦。不久,河南伊川航空接外掛程式廠在他的親自指導下,研製成功了線簧插孔自動裝配機,研製出我國自己的線簧式插孔。該廠生產的這種接外掛程式已用於航空產品,並為郵電、鐵路、計算機、造船和無線電等部門所採用。在沈祖顯的幫助下,伊川航空接外掛程式廠設計並生產出了新的一代產品XC系列接外掛程式。從1978年起,他們又為郵電部研製了12種低頻矩形接外掛程式,到1982年,已生產了7萬多套,得到使用單位好評,線簧插孔產品已成為伊川航空接外掛程式廠的主要產品。該廠同志說:“我們廠的單葉迴轉雙曲面線簧插孔產品能有今天的繁榮局面,與沈祖顯同志的指導和幫助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沈祖顯同志是我們廠的名譽總師。”沈祖顯不僅促進了我國航空接外掛程式的更新換代,同時也促成了這方面科研設計隊伍的成長,從而使我國航空接外掛程式的生產具備了從仿製轉向獨立設計的能力。
影響航空電機使用壽命的薄弱環節是電刷的磨損。蘇式的有色電刷平均壽命只有200小時左右。據國外資料報導,這種有色電刷高空飛行5小時就會徹底磨損,而黑色電刷不僅換向性能好,而且壽命可高達3000小時。為了攻關,沈祖顯從研製到最後投產使用積極參加了這項工作。他協助北京曙光電機廠研製了一台電刷地面模擬試驗機提供給電碳廠、所試驗,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採用二硒化鈮固體潤滑劑加石墨的電刷運轉良好,終於在1979年底交付使用,從而延長了航空電機壽命,解決了多年未能解決的技術關鍵—一電刷磨損、換向火花大等問題,降低了返修率。
鑽研設計
1980年,天津航空電器廠轉給貴州航空電器廠生產的極化繼電器存在著接觸不良、動作不靈敏、接點燒傷等問題,生產合格率特別低。沈祖顯本著“從元件著手,從設計開刀”的想法,到化工研究院進行調研,尋找新材料,並與工廠一起搞設計、做試驗。經過一年多的試驗和試用,這種繼電器終於定型生產。為了延長產品壽命,他還向工廠提供了長期封存的方法。
By-2薄膜節點潤滑劑對接插部位起防護和潤滑作用。把它塗在銀層上取代金鍍層,可為國家節省大量貴金屬。這種潤滑劑在航空工業上廣泛套用。為了促進潤滑劑早日試製成功,沈祖顯協助郵電學院彭道儒教授在配方上提了很多意見,在試製過程中還提供了國外的有關信息資料和建議。1983年此種潤滑劑試製成功後,沈祖顯滿懷激情地向航空工廠建議推廣採用這一新成果,為國家節省資金。
心繫技術
沈祖顯作為航空工業部綜合技術研究所的總工程師,不僅認真抓該所的全面技術工作,還時刻關心整個航空工業的輔機工作。1982年9月,他利用住院期間,寫出了《輔機延壽10大關鍵及其安排意見》、《密封航空儀電元件漏率要求的探討》以及離子鍍建設等10多個技術問題的建議。
離子鍍對輔機延壽和提高航空工業部出口工具的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沈祖顯深知離子鍍這項新技術國內外正在爭分奪秒地發展,而當時所內技術力量非常薄弱,如不加快進度是站不住腳的。為了抓好這項新技術,所內設定了離子鍍試驗點,他親自查找和翻譯資料,培養人員,並利用住院時間寫完了《推廣離子鍍新技術的可行性分析及克服不利因素的措施建議》、《離子鍍籌備組的性質、目的和有關暫行規定》、《離子鍍科研技術責任制及獎懲條例》等建議。
工作特點
沈祖顯在從事航空儀表、電器工作30多年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工作特點:每完成一項工作,往往是從到生產第一線了解問題開始,然後蒐集國內外的有關情況和資料,找出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和具體方案,再打通渠道,組織有關單位實施。在實施中遇到問題他又不斷提出意見,直到問題得到最後解決。他這種一抓到底、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受到工廠上下的普遍歡迎。沈祖顯就是這樣以對祖國的熱愛為動力,30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埋頭苦幹,為祖國的航空事業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工作第一
沈祖顯以身作則,工作第一,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常說:“文化大革命”耽誤的工作夠多了。我們要加緊努力,能為工廠做點什麼就做點什麼,要為工廠當好參謀,要不惜我們的兩條腿,勤下基層,為基層服務。他雖然年事已高,卻率先垂範,堅持到第一線去了解和解決問題。據粗略統計,有一年,沈祖顯出差在基層達180 天。除了參加會議和組織、聯繫工作外,其餘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基層度過的。
1974年10月,部機關的同志請他一同前往工廠了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這時他的81歲老母從老家來到北京剛4天就不幸逝世。同志們勸他過些日子再下廠,沈祖顯卻說,家裡的事有人辦,還是工作要緊。他只用一天將後事略作料理,就如期踏上了出差的旅途。
1976年,他的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期間,他把經辦的15個技術問題一一寫出意見,並作了安排。他十分惦記武漢航空儀表廠進行的電位器電刷摩擦力矩試驗情況。就在他大病初癒和事前沒有同工廠取得聯繫的情況下,又下廠去了,而且下火車後冒雪步行了3個多小時。有一次他到外地出差,因時間緊,要去的單位多,來不及回招待所吃飯,他就以麵包、餅乾當飯,冰棍當水,坐在馬路邊湊合了一頓。他對於個人生活上的問題,從來不提什麼要求,不給工廠添麻煩。
先人後己
沈祖顯對工作的態度是這樣,在處理人與人、公與私的關係上也總是把他人、國家和公共利益放在前面。所里分配住房時,他考慮別人更困難,自己沒提出任何要求。當組織上和同志們提出給他增加一間時,他再三婉言謝絕,並不讓也在所里工作的兒子申請住房。沈祖顯持家節儉,在生活上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然而,一旦他人需要,工作需要,國家需要,他卻從不吝惜自己的金錢。早在1951年,他把國家發給他的獎金全部上交。60年代國家三年困難時期,黨員幹部降低工資1%。他知道後,便多次寫信要求也降低自己的工資(當時他還未入黨)。1966年,他家鄉辦廠需要錢,他曾寄贈1000元。當同志們經濟上有困難時,他總是慷慨相助。當國家號召認購國庫券時,他連續3年每年認購1000元。工作中需要圖書資料,他常常自己出錢購買,供大家閱讀,或寄給工廠。1976年,為了工作方便,他拿出600多元買了一架照相機,放在工作單位供大家翻拍各種資料。1982年,組合夾具學習班上,錄音機不夠使用,沈祖顯又拿出1000多元買了10台錄音機和10盤磁帶,連同自己家裡的一台電視機,親自和兒子一起送到遠在北京西郊的學習班,使同志們深受感動。
貢獻技術
沈祖顯從不把自己在工作中積累起來的資料當作個人的私有財產。據不完全統計,他所寫的機載設備技術發展的動向和解決技術關鍵方面的論文有10餘篇,約30萬字。他把這些論文或在刊物上發表,或在會議上宣講,或印成專題材料分送有關單位。他在“文化大革命”前積累的資料都失散了,1972年他恢復工作後又從頭做起,光是摘錄和筆記就是10餘本,約70萬字。他把這些資料全部公開,而且翻閱、抄錄的人越多他越高興。沈祖顯這種一心為公的精神,受到大家普遍的尊敬。
沈祖顯把黨的事業時刻銘記在心中。從回到祖國懷抱的那時起,他始終為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積極而勤奮地工作。實踐使他體會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才能建設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因此,早在60年代初,他就提出了入黨的要求,1979年,他終於實現了多年以來的夙願,加入了黨的隊伍。從此,他更加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
1982年9月,沈祖顯在住院期間,突患心臟主動脈夾層瘤,病情十分嚴重。經過醫院治療和護理,病情才有好轉。他懷著激動的心情給黨組織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深情地感謝黨組織的關懷和醫院的救治,對此次病重而影響工作表示遺憾。他不僅這樣想,而且在6天時間裡,在病床上撰寫了有關離子鍍方面的7個技術檔案,隨後還寫出了《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和《關於真空膜盒補漏工藝的初步構想及安排意見》。他在住院期間,寫了10多個解決技術問題的建議。
沈祖顯這樣忘我工作的力量來自何處呢?正如他在《上黨委書》中寫的:“回到黨和祖國的懷抱,已逾30年。萬里歸來,無非是尋找真理而已。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撥亂反正,十二大精神更加光照萬里。振興中華,人人有責,何況共產黨人乎!”這就是沈祖顯的力量源泉。它來自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黨的無限忠誠。他在入黨志願書中也曾寫道:“我年過花甲,餘年有限,願將一切獻給祖國的四個現代化,為崇高的共產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愛好詩文
沈祖顯不僅是一位富有真才實學,威信很高的航空儀表、電器專家,而且愛好文學,善長古體詩詞。在三機部幹校由陝西漢中遷往湖北襄樊時,他寫的“滿懷豪情辭漢水,一片丹心向襄陽”的詩句,為周圍同志傳誦一時。他詩興頗濃,時有華章。一次在京郊小湯山療養,適逢元旦,賦詩一首:“二豎纏身上小湯,湯山依舊好風光。池中水暖心先暖,湖畔松香花更香。莫慮沉疴來小住,欣聞奇術賽仙方。新年休笑黃昏晚,伏櫪往途千里長。”字裡行間流露出樂觀豁達的胸懷,蘊涵著波濤激盪的抱負。
1984年11月,沈祖顯懷著惜別的心情離休了。但他人離心不離。雖然他多次請求任務,所里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未予以安排,但他還是搶著乾工作。1986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有人提出對製冷壓縮機生產線引進問題進行考察的提案,他便於4月至5月先後到西安、湖北黃石等地出差20餘天;接著,為了解決模具材料攻關問題,又到陝西興平;6月,參加部科技委在廣西召開的工作會議;8月至9月,赴新疆考察;9月27日上午去政協聽報告,下午參加國家計委組織的一次工作會議。就在這個會上他的心臟病突然發作,經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了。
沈祖顯嚮往光明,滿懷拳拳報國之情。他堅定、踏實地攀登,無私奉獻,為發展航空儀表、電器的生產和科研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和獻身祖國航空事業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個人簡歷
1916年8月2日 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
1924-1929年 在湖南湘鄉國小學習。
1930-1933年 在湖南湘鄉縣立國中學習。
1933-1936年 在長沙明德中學高中學習。
1936-1940年 在湖南大學學習。
1940-1942年 在成都空軍儀器修理所、修造廠任技術附員,製造股員。
1942-1943年 在成都空軍無線電修造廠任設計股員、代理金工股長。
1943-1944年 在成都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學習。
1944-1945年 在空軍二路司令部機械科任機械附員。
1945-1946年 在空軍軍官學校飛機修理廠任裝配股長。
1946-1947年 在美國空軍機械學校學習。
1947-1948年 在南京國民政府空軍駐美辦事處任機械附員。
1948-1949年 在南京國民政府空軍駐美斯立克公司任檢驗員。
1949-1950年 在瀋陽空軍機務處修理科任副工程師。
1950-1951年 在空軍工程部修理處任工程師。
1951-1971年 在航空工業局、航空工業部任工程師、總工藝師、副處長。
1972-1984年 在航空工業部綜合技術研究所任副總工程師、副所長、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
1984年 離休。
1986年9月27日 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沈祖顯.試論我國電位器及其繞組材料的發展方向.航空科技通訊,1973(2)增刊
2 沈祖顯.翻譯、分析、採用美國標準的做法和體會.航空標準化,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