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嘉慶12年(1807)在圓覺寺的基礎上集資改建,傳說在此曾經挖出兩具乾屍,遊客慕名前來。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格
會館坐北朝南,青磚灰瓦。現存山門、戲樓、配樓、鐘樓、鼓樓、看樓、正殿、偏殿等古建築,計52間。
山門3間,明間正門匾額鑲嵌磚刻“江寧會館”四個大字,東西次間匾額,分別鑲嵌“鐘山”、“分秀”碑刻大字,意為將中山之秀分到亳州來。
進入山門即是戲樓,戲樓與大殿南北相對而建,舞台前突、木結構,屏風彩繪“二龍戲珠”圖案,上懸“秀接鐘山”匾額。
整座戲樓建築,集南北風格於一體,看樓與鐘鼓樓分列東西兩側,檐廊彎繞,構成一個古老的四合院,具有鮮明的亳州地方特色。
功能價值
會館,為舊時同籍、同行業商賈集資捐款興建的一種聯誼場所。目的是以館址為聚所,防範異鄉人和行外人的欺凌,為同鄉、同行業內部的其他利益服務。江寧會館具有祭祀神靈,祈福求財,交流信息、商務活動,方便起居,娛樂休閒等功能。江寧會館對研究清代早期建築藝術,宗教、商務具有重要價值。
會館一般由住廟僧人及僱傭的僧人看管。行政管理主要由同鄉、同行業推選出的德高望重者或捐資最多的股東負責。會館的日常開銷則靠商業交易中抽取的一定厘金。
會館來源
從清末到民初,各地工商行幫在不到4.5平方公里的亳州城內,先後建起各類會館、公所近30餘所,數量之大,行業之廣,一般縣城是鮮見的。亳州的會館館址,大都建在廟宇庵祠內,大者建有殿堂、戲樓,小的亦有幾十間房屋。
亳州會館的名稱,涉及全國十多個省市地區,涉及皮毛、糖紙、藥材、金融等多個行業。以省、府、縣名稱命名的有“河南會館”、“江西會館”、“徽州會館”、“懷慶會館”、“閩商會館”“楚商會館”等。
以相鄰地區合稱的有“山陝會館”、“湖廣會館”、“江寧會館”、“寧池會館”、“兩廣會館”等。直接以行業命名的有:“染商會館”、“藥業會館”、“錢業公會”、“紙幫公所”、“皮廠會館”等。在亳州眾多的會館中,最為興旺的是藥業,會館數約占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