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懷慶(今河南省焦作市)會館是清代以來河南懷慶商人集資建造的活動場所, 是懷慶商人發展的標誌和智慧的結晶。分布在各地的懷慶會館, 為將懷藥推向海內外市場, 謀求懷幫貿易更大的發展進行了多方探索。它的興衰是懷慶商人興衰的重要標誌, 並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懷慶商人的經營策略與藝術, 在一定程度上展顯出河南商業文化的特色。
起源發展
懷慶(屬河南省焦作市)古稱覃懷, 又稱河內, 位於黃河北岸, 是我國率先開發的地區之一。《史記》將河內與河東、河南並稱為“三河”,“土地狹小, 民人眾, 都國諸侯所聚會”,商業貿易已頗發達, 地屬河內的“溫、軹西賈上黨, 北賈趙、中山”卷一二九。東漢初年亦有“河內殷富”之稱。到了明代, 懷慶設府轄河內、濟源、孟縣、溫縣、武陟、修武6 縣, 清代增入原武、陽武, 轄區為8 縣。進入明代中後期, 結幫經營成為我國商業經營的重要形式, 與單獨的個體相比, 這種結幫聯合有助於開闢市場, 擴大市場與占有市場。入清以後,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商人的數量持續增加, 特別是異地經商的占籍商人大大增加, 商業競爭也較前加劇, 結幫經營的方式也在演進, 不僅以鄉土為紐帶的地域幫得到持續發展, 有省幫、府幫、縣幫及兩省、三省聯合幫, 還有行業幫, 買地造館成為商業運作之發展趨勢。
懷慶商人由來已久。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南移, 江南沿海地區的商品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 率先發展起來的河南商品經濟, 在金、元時期已落後於江南。然而, 生產力的進步和技術的提高, 也使滯後的中原地區的商品經濟逐漸有了起色。以經營四大懷藥和鐵貨為主要項目的懷慶商人, 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 積累了經驗, 壯大了實力, 逐漸由行商向坐商轉化, 在人口集中、貿易發達的城鎮, 擇地而居, 設立店鋪, 從事常年貿易。到清代中期, 懷慶商人開始走向鼎盛, 逐漸向各大城市擴展。府城懷慶藥商達80 余家, 藥材貿易空前活躍。在異地的懷商相繼建立起莊、行、棚、鋪、店、棧等, 實行多渠道、多形式的經營。大約在道光年間, 河內“千金之家, 比屋可數。善封殖者, 家累巨萬”卷十一。到清末民初, 懷慶“經商者幾遍亞洲, 不第中國而已。即以省會觀之, 懷慶商人, 約占十分之三”。
後起的懷慶商人與晉商、徽商等商幫相比, 資金及經營經驗, 自然有所遜色, 但精明的懷慶人並不示弱, 他們在競爭中崛起, 大約自康熙年間起, 開始轉變經營思想, 從單個經營走上結幫經營。幫是以同鄉或同業結合形成的聯合體。懷幫是客居異府懷商的專稱。它由懷貨莊組成, 懷貨莊是懷幫的前身, 分布在各地。祁州( 今河北安國) 懷慶幫的形成, 為我們了解各地懷幫的形成提供了例證。這個藥材市場在清初已頗具規模。每當會期, 他們成群結隊, 帶著大批懷藥前往交易, 經營的實踐使他們深感聯合起來的重要性。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年) , 與會的數十家懷慶藥商聯合捐銀修建祁州藥王廟, 從而使懷慶商人名震祁州。到了同治四年( 1865 年) , 祁州的懷慶商人正式宣布建立懷幫, 從此已成為這裡十三幫( 即京通衛幫、關東幫、山東幫、山西幫、陝西幫、古北口幫、西北口幫、懷幫、亳州幫、江西幫、寧波幫、廣幫、黃芪幫) 中的一幫, 參與的商家達80 戶。同一時間, 在河南禹州的懷慶藥商也成為當地十三幫即漢幫、藥行幫、藥棚幫、甘草幫、黨參幫、寧波幫、四川幫、江西幫、懷幫、老河口幫、祁州幫、廣幫、陝西幫中之一幫。在湖北老河口的懷慶商人也成為當地八商幫中之一幫。
各地分布
山西晉城
晉城市懷覃會館:
懷覃會館(懷慶會館)是晉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河南北部3府(彰德、衛輝、懷慶)在澤州府的行業會館。據考證,拜殿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側殿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總理人為面行相同字號的三個老闆。前後建築的時間為十年左右,由清代乾隆到嘉慶年間河南面行商人發起並修建的位於晉城市區東巷東閣城內東巷街,屬於行業公會性質,主要以河南北部三府的面、布經營為主,是保護豫商利益而建的議事場所。今存建築多為明代遺物。由大小兩個院落組成。占地20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照壁、東西戟門、舞台、鐘鼓樓、大殿、拜亭、耳殿、廊廡等。院內有一對高2米多的石雕雄獅,氣度非凡。
河南開封
開封為河南省前省會,懷慶府屬八縣商人紛紛雲集於此。嘉慶十七年( 1812 年) , 他們共同集資立覃懷會館, 坐落在文廟街路北18 號。光緒十八年( 1892 年) ,又有懷慶商人同仁中、同仁興捐資修建大殿一座與陪廊各二楹。 至清末, 在這裡從事經營的懷慶商人多達六七千人。占據懷商總數的十分之三。
河南周口
周口是清代興起的鎮市。在這裡會集著來自他鄉操有不同口音的商人。 康熙二十年(1861 年) 山西陝西商人在此集資修建的山陝會館, 地點在沙河南岸, 即南岸關帝廟。繼之而來的,安徽商人、江西商人、湖廣商人、福建商人相繼建造起自己的會館。懷慶府藥商集資建造的覃懷會館,即沙河北岸迎水寺, 位於大北門西側, 占地30 畝, 建有山門、東西配店、僧房、禪堂、大殿, 供奉有岳飛、張顯、湯懷、王貴四人之像, 又稱四聖會館。
河南禹州
懷慶會館這是在禹州的懷慶藥商建立的。始建於道光年間, 落成於同治十一年( 1872 年) 三月。負責這一建造的是商家屈肯堂、趙永溫。會館有會首九人。他們的名字書於會館大殿大樑上。戲樓建於同治十三年( 1874 年) 八月, 增修和維修一直持續到民國年間。此會館位於十三幫會館東側, 南北長120 米, 東西寬78 米, 總面積達9 360 平方米。規模宏大, 結構完整, 工藝講究。由照壁、山門、戲樓、鐘鼓樓、左右廊房、大殿等建築物組成, 布置在中軸線上。
北京
懷慶會館位於潘家河沿西, 為在北京從事商業經營的懷慶商人集資建造, 始建年代不詳。同治三年( 1864 年) 刊刻的《都門紀略》里已有記載, 今潘家胡同11 號, 破損為民居。
天津
天津懷慶會館創建於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位於天津市紅橋區曲店街32號,門首懸掛“懷慶會館”匾額,系由懷慶藥商張建堂率30多家藥行集資修建,座北向南。門首掛有“懷慶會館”四字橫額。分前後兩個院落, 有房30 間, 戲樓居中, 是在天津的懷慶藥商張連堂、劉相茂等30 余家商號發起建造的,為懷慶藥商居住、會友、儲存藥材所用。有房屋40多間,分前後兩進院,院內有戲樓。到1943年間,這裡仍駐有懷慶同鄉會,選舉產生常務、監察、評議等委員會,1954年解體。
湖北武漢
清代以來漢口迅速崛起。“名省商賈無不有本店或支店, 設立於其間。”藥商是漢口商業八大行中一大行幫。清末民初, 漢口有藥房23 所, 藥鋪153 所, 藥材行82 所, 茯苓行11 所。寓居漢口的懷慶府河內、武陟、溫縣、孟縣藥材商人, 先在九如橋新河邊建立了三個專業性藥棧, 即忠興棧、三合公、三成公, 隨著生意興旺逐漸組建懷慶藥幫, 在幫首的帶領下, 共同集資, 於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年) 建造懷慶會館, 館址選在舊循禮門
內, 今武漢市橋口區新安街。主持這一工程建造的是懷慶商人賈椿園和陳荊山。參加者只限於在此經營懷藥的懷慶商人。乾隆年間重修時, 改名為覃懷藥王廟。[今藥王廟內殘存清末補刻的兩方會館購地碑碑文, 所載其地位置都在“坐落循禮坊”。
湖北漢口
覃懷中州會館漢口覃懷會館為同行業會館, 即藥業會館, 只許經營中藥材的懷慶商號加入,而在漢口的懷慶府四縣從事西貨、西藥、京雜貨經營的商人, 為數也不少, 且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為了保護自己利益, 聯合集資在郭家巷建立河南覃懷草帽公所, 不久改名覃懷中州公所。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更名為覃懷中州會館。這是一個以懷商為對象多行業聯合組織, 寓漢的懷商均可入幫。它與漢口覃懷會館同時並峙, 相得益彰, 再次展示了漢口懷慶商人的實力與風采。
湖北襄陽
懷慶會館位於襄陽樊城西晏公廟西側。由懷慶府在樊人士所建。規模較小,僅一座三進的院落,其後半部現為晏公國小。懷慶府是古名,因產四大懷藥——即中藥材的生地、牛膝、山藥、菊花,歷史悠久而著名。民國時期,常有懷慶人挑著擔子沿街叫賣“懷慶府的涼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