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三山會館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由福建旅滬水果業商人集資興建,是同業用於討論商務、祭祀天后的地方。“三山”由舊時福州城的“越王山、九仙山、閩山”而得名。三山會館是滬上唯一保存完好對外開放的晚清會館建築,也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唯一保存下來的遺址。會館主體建築占地1000平方米,雕樑畫棟,別致秀麗,富有藝術價值。解放前後會館曾被用作學校校舍。1986年,因市政工程建設南移30米重建。2008年市、區政府撥專款實施了會館始建百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修繕工程,會館磚雕門樓的修復和大殿內漢白玉“天后”神像的重塑,人物故事栩栩如生,重現當年風采。
會館是社會發展的見證,值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之際,在三山會館舊址旁新建上海會館史陳列館,以詳實的歷史文物、文獻史料、會館遺址陳列,系統地揭示了會館、公所對上海經濟發展和移民城市形成的地位與作用。
三山會館1959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0月移建竣工對外開放,現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歷史文化景觀。
上海第一座會館關山東會所,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創辦。其後三百年間,各地商人云集上海,相繼建立了一些同鄉會館和同業公所,鼎盛時期多達400餘座。開始,會館和公所大多沿黃浦江和老城廂一帶而建,以後逐步擴散到周邊區縣。
會館是依附於社會的一種民間組織,其社會組織功能和作用是客觀的。
會館的性質
一般可以分為二大類,一類是地域性質的同鄉會館,一類是行業性質的同業公所。同鄉會館的地域性特徵明顯。各地商人在滬,人地生疏,鄉音難改,“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大家互相幫襯,抱團取暖。其中,以一省抱團的,如湖南會館、江西會館;以一府抱團的,如浙江寧波的四明公所、江蘇鎮江的京江公所、福建福州的三山會館、廣東潮州的潮州八邑會館;以數府抱團的,如福建泉州、漳州的泉漳會館、安徽徽州、寧國的徽寧會館;以一縣抱團的,如江蘇吳江縣的吳江會館、江蘇江陰縣的江陰會館;以數縣抱團的:如福建莆田、仙遊縣的興安會館、江蘇江寧、句容、江浦、六合、高淳、溧水的江寧六邑公所;以一鎮抱團的,如江蘇吳縣東山的洞庭東山會館、江蘇吳縣西山的金庭會館。各地的地域文化也隨之融入上海灘,構成了上海多元文化。
會館是社會發展的見證,值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之際,在三山會館舊址旁新建,以詳實的歷史文物、文獻史料、會館遺址陳列,系統地揭示了會館、公所對上海經濟發展和移民城市形成的地位與作用。
三山會館1959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0月移建竣工對外開放,現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歷史文化景觀。
會館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上海的會館公所興起、繁榮至消逝,歷史過程長達三個多世紀。據史料記載,鼎盛時期上海的會館公所多達400餘座,大多沿黃浦江和老城廂一帶而建,它們在助推上海近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會館是城市發展的見證,也是上海移民城市、多元文化形成重要的組成部分。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的三山會館是滬上唯一保存完好、對外開放的晚清會館建築,也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唯一保存下來的革命遺址。1959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三山會館如今已走過了百年歷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夕,一座以展示上海會館公所“興衰史”的陳列館在三山會館拔地而起。它與會館古建築融為一體,相映生輝,將成為中外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橋樑。一部會館的歷史,見證了上海都市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