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汗孔角化症](/img/7/1cc/nBnauM3XzgDMwAzN0QjN0ADO0MTMyUjM4YTMxADMwAzMxAzL0Y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汗孔角化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角化皮膚病,該病包括5種亞型,其中DSAP是最常見的一種。患者暴露於陽光的皮膚上會出現多個小環形無汗角化病灶。該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外顯率與年齡相關,通常情況下,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出現損傷,到30—50歲時完全外顯。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病人一般都有家族史,在一家中常有幾代成員中發病,但也有無遺傳證據而散發於人群者。
中醫認為本病
一、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陰液虧損,血脈不充,日久血液凝聚形成瘀血,阻於肌膚而成。
二、情志不遂,氣鬱化火,煉液成痰;或肝脾不和,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郁互結,阻於肌膚 。
臨床表現
![汗孔角化症](/img/8/59c/nBnauM3XzIzNzEDO1QjN0ADO0MTMyUjM4YTMxADMwAzMxAzL0Y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本病初起為一角化性小丘疹,緩慢向四周擴展,邊緣漸漸隆起,形成一環形、地圖形、或不規則形的邊界清楚的斑片,邊緣呈堤狀隆起,中央部分乾燥平滑,輕度萎縮,略微凹陷,無毳毛,毛囊口處可見角質丘疹。皮損呈淡褐色或褐色,邊緣顏色較暗。皮損大小不定,小的可以如綠豆大小,大的直徑可在4~6厘米甚至更大。數目可多可少,從幾個到數十個不等。
皮損多發於四肢、手足,其次面部、頸部、肩部、踝部、頭皮、臀部。甲、口腔黏膜、陰部黏膜甚至角膜也可累及。皮損可為單發,也可為廣泛對稱分布。臨床上可分為經典斑片型(Mielli型),淺表播散型、播散性掌跖汗孔角化症(Mantoux型)、單側線狀型、角化過度型、增生炎症型、播散性淺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等類型。病期久長的汗孔角化症皮損偶爾可惡變,形成原位癌或鱗狀細胞癌。
本病病程發展緩慢,皮損可持續多年不變,也可逐漸擴大,很難痊癒。有部分老年人可在萎縮的皮膚上發生鱗狀上皮細胞癌。
多見於男性,一般在幼年時發病,但也有到成年以後才發病,往往無自覺症狀 。
組織病理
![汗孔角化症](/img/2/d78/nBnauM3XwYDO3ADM3QjN0ADO0MTMyUjM4YTMxADMwAzMxAzL0Y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取角化隆起的部位做檢查,可見特徵性的改變。在角質層內有一楔形的雞眼樣板,它是一個由角化不全細胞所組成的細胞柱,在雞眼樣板下方的顆粒層減少或消失,棘細胞層內有胞漿嗜酸性染、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細胞。組織病理上角化的發生與汗孔並無關係,因此汗孔角化症的命名是欠確切的。
鑑別診斷
![汗孔角化症](/img/0/160/nBnauM3XxEjMwgzM4QjN0ADO0MTMyUjM4YTMxADMwAzMxAzL0Y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本病根據臨床表現,一般診斷不難,必要時可作活檢以證實之,因本病的組織病理象有診斷價值。
診斷要點
1.多於青少年發病。
2.可發生於頭、面、軀幹、四肢任何部位。
3.皮損輕重不一,一種為光化性淺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發生於面部的多發性淡灰褐色環形角化斑片,有一堤狀角化嵴,對稱性分布,多有家族性發病。重者全身皮膚大片褐色角化斑片,環形或地圖狀,有的呈列序狀排列,發生在眼瞼處可導致瞼外翻,少數病人可在汗孔角化損害上發生鱗癌。
4.組織病理有典型角化不全的柱狀雞眼樣板。
鑑別診斷
本病需與扁平苔蘚、萎縮性硬化性苔蘚、疣、光線性角化症、疣狀表皮痣、Bowen病以及穿通性彈性纖維病相鑑別。
(一)尋常沈:為一角質增生,中央無萎縮,多單發、散發。
(二)扁平苔癬:皮損為扁平發亮的丘疹,表面覆有蠟樣薄膜鱗屑,粟粒至綠豆大,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表面可見Wickham紋,多發生於四肢屈側,自覺瘙癢。
預防
(一)注意皮膚護理及衛生,防止繼發感染。
(二)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三)忌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
(四)禁止近親結婚。
治療
西醫治療
1.外用5-氟尿嘧啶封包治療,外用10%水楊酸軟膏或0.05%~0.1%維A酸軟膏。
2.維甲酸類藥物:阿維A酯、阿維A或異維A酸口服往往在用藥期有效。
中醫辨證施治
1.陰虧血瘀型
治法:育陰化痰,軟堅。
方藥:通幽場加減。
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丹參、赤芍。
口乾明顯者加玄參、麥冬;兩目乾澀者加菊花;伴有潮熱者加地骨皮、知母;腰膝無力者加川斷、寄生。
2.痰瘀互結型
治法:解郁化痰,軟堅散結
方藥:溫膽湯加減。
半夏、陳皮、竹茹、識實、茯神、鬱金、菖蒲、川貝母、丹參、桃仁、紅花、山慈菇、夏枯草。
咽喉不利者加射干、海浮石;大便於者加生大黃;兩脅脹痛者加川楝子、元胡;精神障礙者加牡丹皮、礞石。
外治法
1.外徐紫草膏。
其他
有時也可採用CO2雷射、手術切除、液氮冷凍或電灼術等治療,但美容效果差。
與日光照射有關的病例,特別是播散性淺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可服用氯喹,外用遮光劑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