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堡村
永安堡村是鐵嶺縣最早養奶牛的村,連續幾年奶牛飼養總量始終位居遼北第一位。因此該村奶牛生產的動態變化基本能代表我縣奶牛的發展總體動態變化的。幾年來鐵嶺縣對該村的奶牛發展一直給予關注,2006年4月6日,縣畜牧局一行三人再度到該村進行調查。通過與奶農座談和走訪奶站,我們覺得永安堡村發展奶牛的部分經驗很有推廣價值,現介紹如下:一、由盲目跟進轉入理性飼養
永安堡村從七十年代末就有5戶人家養奶牛,到九十年代已發展
到21戶,共養奶牛262頭。其鮮奶銷售主要是進城串巷叫賣和銷往冷飲行業。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奶業的升溫,該村的農民也跟隨主流進行批量購牛。到2003年全村已發展到2400餘頭。但是由於盲目的跟進,購入的奶牛大多胎次較高,產奶高峰期已過。2004年乳品企業以奶質不合格為由,限量、降價、拒收等現象的頻繁發生,使奶農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部分奶農不得不忍痛將奶牛賣掉,僅2004年6月——2005年5月間全村外售奶牛428頭,2萬元買來的牛,1.1——1.3萬元就賣掉,有的賣價還不足5000元。但是我們也了解到,經過一段的陣痛,大部分奶農轉入了理性思考,對牛群結構進行了調整。將6產以上的牛進行了嚴格的淘汰,將青壯年牛留下飼養。我們走訪奶農家看到三產前的牛占牛群的75%,其餘為犢牛和4——5產的牛。這種牛群結構標誌著永安堡奶農的養牛觀念開始有了轉變,逐步進入了理性飼養。
二、機械榨乳廳的建設使奶牛飼養量穩中有升
2004年是奶農最痛苦的一年,全縣因為鮮奶細菌超標和異味被
拒收鮮奶960噸,降價收購或低價轉入噴粉的鮮奶540噸,直接損失近220萬元,僅永安堡一個村就損失52萬元。企業的行為不僅使奶農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個別為企業收奶的奶站也因難以支撐局面而退出,奶農和奶站付出了沉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