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建寺歷史
永和寺,始建於東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距今1660年歷史,是重慶渝東南歷史最悠久,酉陽縣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座寺廟。1984年,四川省文物部門多次來永和寺調查,被確認為四川的三大古寺之一,確定為省級文物,但因為經費的缺乏,無法恢復起原狀。
1988年4月,永和寺被酉陽縣政府列為“四川省酉陽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當地民眾集資將永和寺修復了一下,並鑄造了一個小銅鐘,同時一位從貴州來的寬善大師住進了古寺,古寺的香火又得以延續了。
建築結構
永和寺分為前、中、後三堂三廳組成,三個寺門連線三個天井,每堂脊有二龍搶寶或者二龍戲著組成,特別是龍栩栩如生。成為永和寺的一大景觀。紅磚碧瓦、雕欄石柱、龍飛風舞、十八羅漢、孔雀開屏蔚為壯觀,時為蜀郡一絕。每堂設有香爐、佛像,供人朝拜。更讓人稱奇的是寺里所鑄的鐵鐘,重3000斤左右,為永和年間我國三大鐵鐘之一。永和寺的鐘聲,方圓500里內都能夠聽見,周圍數百里,求佛上香者絡繹不絕。上殿大廳前有石碑一座,上刻布政使貴州沅陽張日侖等題詠七絕二首,此外還有翰林院檢討學士、戶部員外郎、拔貢、訓導等官紳題詠二十餘首,給該寺增添了不少文彩。左右通道壁上有道光年“南無阿彌陀佛”和“南無觀世音菩薩”石碑。殿內塑有觀音坐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等29尊塑像。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時光的流逝,永和寺僧換一茬又一茬,永和寺在歷史的飄搖中久經滄桑。歷史曾經幾度的修建。
地理位置
永和寺位於重慶市 酉陽縣 萬木鄉 永和村,離酉陽縣城約90公里.人文歷史
人文傳說
傳說永和寺的修建源於一個叫慧源的高僧,他從四川的峨眉山化緣來了烏江河畔,在永和寺的修建的地方做了一個夢,夢見這裡有一道佛光飛向遠方,醒來他就意識到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他就決定不走了,就在當地化緣修了一座寺廟,時值晉穆帝永和8年,就取名永和寺。道光重修
道光五年重修永和寺,由於寺里的僧人不慎失火,古寺化為灰燼,僅寺里的大鐘幸免於難。寺里住持丘比僧開慧大師率德里眾僧化緣,重修永和寺,永和寺又恢復了昔日的香火。現存的同治十一年秋立永和寺碑清楚地記載著此舉和當時各地富戶布施修建永和寺的景況。文革歲月
“大戰鋼鐵”的年代,千年古鐘被被砸爛煉成了鋼鐵。這稀世文物化為了烏有,成為了當地人們傳說中的聖物。“文革”期間破“四舊”:寺里的香爐、佛像及其他寺內財產被咂爛,一些值錢的寺內物品散落民間。據當地民眾講,一個王姓的農民將寺里的一個香爐抱回家當豬槽,結果餵一個豬死一個豬,更是增添了古寺的神秘感,說是佛顯靈了,那個王姓的農民悄悄地將香爐又抱回了寺里。酉陽州志載文
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去城子頭四里,有古碑一段,字文剝落,唯永和八年字可辨。考永和年號有五,一漢順帝,止六年;一後秦姚長,止二年;一五代閩主王嶙,止一年;唯晉穆帝建永和者十二年。此寺建於東晉者耶?又別無朝證,酉陽諸寺,無古於此寺,亦無勝於此寺者。注釋:
永和寺在酉陽州西南一百八十里的城子頭(今酉陽縣萬木鄉),離城子頭四里處,有古石碑一段,字文剝落,只有“永和八年”字跡可辨。
經過考證,歷朝以來關於“永和”年號共有五個,一個“永和”年號為漢順帝所有,共六年時間;一個“永和”年號為後秦姚長使用,只用了二年時間;一個“永和”年號為五代閩主王嶙所有,不過只用了一年時間;唯有東晉時代的穆帝建“永和”年號共用了十二年之久。因此,可以認定該寺始建於東晉永和八年,而其餘四個“永和”年號都不足八年。
在酉陽州境內,由於還沒有找到其他可以證明的實物,州內所有寺廟,還沒有發現任何一處能夠早於永和寺的建寺年代,也沒有發現其建築形式勝過永和寺的規格。
也就是說:酉陽永和寺至東晉永和八年距今已經有1660年的歷史了。與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東晉365-427)為同一個時代。
張日侖題詠七絕一首
寺中還存石碑一方,上刻布政使貴州潕陽張日侖題詠七絕一首:蘭古一序古流傳,
更覺殘碑早一年。
冉元題大酉洞詩
酉陽宣撫使冉元題大酉洞詩一自逃秦別有天,洞門關鎖白雲邊。
春來鼓枻桃花水,莫道漁郎儘是仙。
誰向煙霞留四字,令人猶憶右軍篇。
旅遊信息
自駕車重慶到酉陽:高速直達,車程約4小時,途徑南川、武隆、彭水到酉陽萬木。全程約4個半個小時。
火車
乘坐重慶北——酉陽的火車,下車後可隨時乘坐龍潭(火車站)——酉陽城北轉萬木(票價:25元),耗時2小時分鐘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