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水龍吟
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綠野風煙,平泉林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作者
![作者辛棄疾](/img/a/38a/nBnauM3X2MjM1UTOwkDMxUjN2ITMwIDOyIDOwADMwAzMxAzL5A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賞析
此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時作者家居上饒帶湖。韓南澗,即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南渡後,流寓信州。孝宗初年官至吏部尚書。
詞一起兩句如高山墜石,劈空而來,力貫全篇。《晉書》卷六《元帝紀》載:西晉亡,晉元帝司馬睿偕西陽、汝南、南頓、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東晉王朝,做了皇帝。時童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此借指宋高宗南渡。“經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縷。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王安石《祭范潁州文》:“蓋公之才,猶不盡試。肆其經綸,功孰與計?”南渡以來,朝廷中缺乏整頓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政腐敗。此二句為全篇之冒,後面的議論抒情全由此而發。接“長安父老,新亭風景”,連用兩典:一見《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桓溫率軍北征,路經長安市東(古稱霸上,即鹹陽),“居人皆安堵復業,持牛酒迎溫於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此指金人統治下的中原人民。一見《世說新語·言語篇》:東晉初年,“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北宋淪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們,感嘆山河變異“可憐依舊”。這就是宋室南遷近六十年來的社會現實!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這是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文徵明《滿江紅》)。任何屈膝叩頭的事都做得出來,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還有些作為,後來又走上老路。繼指責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談誤國:“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夷甫即王衍,西晉大臣,曾任宰相。“衍將死,顧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晉書》)卷四十三《王戎傳》附王衍)。後桓溫自江陵北伐,“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這裡借桓溫對王夷甫的批評,斥責南宋當權者使中原淪陷,不思恢復。通過上述種種有力的議論,於是指出:“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戎”,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泛稱之一。這裡指金人。辛棄疾在帶湖閒居,提出“平戎萬里”這樣嚴肅的政治問題,既是對韓南澗的期望,更表現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對國事的關懷。
這是一首壽詞,過片不免要說些祝壽的話。先頌韓的才幹和光榮家世。“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黃升《花菴詞選》則稱韓南澗“政事文章為一代冠冕”。並說他的文才可比美韓愈。韓家為北宋望族。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韓元吉《桐陰舊話》十卷,說“記其家舊事,以京師第門有梧木,故云”。此以庭門梧桐垂陰,滿院清幽,贊韓元吉家世顯赫。因此說他自在人間誕生到而今的年紀,正可風雲際會,在政治上大顯身手。繼用古代三個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話喻韓寓居上饒的志趣。一、唐文宗時,裴度“治第東都集賢里,沼石樹叢,岑繚幽勝。午橋作別墅,具燠館涼台,號綠野堂,激波其下,……不問人間世”(《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三《裴度傳》)。二、唐人康駢《劇談錄》:“李德裕東都平泉莊,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遠方之人多以異物奉之”。三、《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其時謝安寓居會稽東山。這裡以裴度、李德裕、謝安的閒適瀟灑風度來喻韓南澗,雖不無過譽,但文字瀏麗自然,清新雅致。而後結以“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相共勉,“卒章見志”,與前結愛國情懷,一脈相承,正是“前後貫串,神來氣來,而中有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之致”(沈祥龍《論詞隨筆》)。
這是一首“以議論為詞”的作品,且數用典故,但不覺其板,不覺其滯,條貫縷暢,大氣包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沉著而痛快。這一因作者感情沉摯,曲折迴蕩,或起或伏,始終“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深厚感人。二因“援古以證今”,又“用人若己”(《文心雕龍·事類》),熨貼自然。三則豪情勝概,出之字清句雋(如裴度等三典),使全篇動盪多姿,“豈一味叫囂者所能望其頂踵”(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