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貨櫃運輸

水路貨櫃運輸是把貨物裝在貨櫃內用船舶運送的一種現代化的水路運輸方式。

水路貨櫃運輸

正文

把貨物裝在貨櫃內用船舶運送的一種現代化的水路運輸方式。
產生和發展 雜貨的種類繁多、包裝不一,每件貨的重量、尺碼也各不相同,採用傳統的貨船運輸形式,裝卸效率低,船舶在港時間長。為改變這一狀況,首先出現了成組運輸,即用貨板(又稱托盤)將不同尺碼、不同包裝的雜貨組成規格統一的貨組,以便利裝卸、搬運和運輸。為適應外貿運輸發展的要求,又改用貨櫃,便產生了水路貨櫃運輸。
1955年4月,美國泛大西洋輪船公司在一艘T-2型油船的甲板上裝載了58個貨櫃,從新澤西州的紐瓦克駛往德克薩斯州的休斯敦,這是水路貨櫃運輸的開端。1957年10月,這個公司又將一艘 C-2型貨船改建成第一艘全貨櫃船。此後,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開展了大規模的水路貨櫃運輸。開發中國家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的需要,也逐漸開展貨櫃運輸。到1980年1月1日,全世界主要的國際航線上均實現了件雜貨貨櫃化,組成了一個貨櫃國際運輸網,共有全貨櫃船542艘,1160萬載重噸,裝載貨櫃的能力為62萬個標準箱。1980年有52個國家有貨櫃專用碼頭,135個港口開辦了貨櫃運輸,已建成的貨櫃專用泊位有582個。
國際貨櫃運輸的發展,自1968年起分三個時期:①1968~1973年,以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為中心,建立了以全貨櫃船為主的運輸網,稱為東西航線貨櫃化階段;②1974~1977年,紅海、波斯灣和南非等地區相繼實現件雜貨貨櫃化,在已開發國家和這些地區的開發中國家之間開闢了許多新的貨櫃運輸航線,稱為南北航線貨櫃化階段;③1978~1980年,在國際貨櫃運輸航線的主要港口和開發中國家港口間發展了支線運輸。
中國的海上貨櫃運輸始於1969年10月,台灣省的第一艘貨櫃船“東方神星”號,開闢了台灣到美國西海岸的貨櫃運輸航線。1972年9月,上海-大連航線開展了水路貨櫃運輸。次年9月,在中國-日本航線上開展了國際海上貨櫃運輸。計先後開闢的國際海上貨櫃航線有:中國-美國東海岸、西海岸,中國-歐洲,中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紅海、地中海,中國-西非,中國-波斯灣,中國-日本,中國-東南亞等航線。國內水路貨櫃運輸主要分三個航區:①北方航區,有上海-東北地區(水陸聯運)和上海-大連兩條航線;②長江航區,有武漢-沙市、武漢-宜昌和武漢-上海3條航線;③華南航區,有廣州-海口、廣州-汕頭、湛江-海口和湛江-北海 4條航線。此外還有香港至上海、天津、新港、青島、黃埔、大連等航線。
中國於1975年在天津新港興建貨櫃碼頭,1981年投產使用。目前上海、天津、黃埔、大連、青島等港和台灣省的高雄、基隆、台中等港都建有貨櫃碼頭。
優越性 貨櫃運輸的貨物是裝在密閉的、尺寸和強度都很大的貨櫃內,因此在運輸過程中,貨櫃具有高強度的外包裝作用。此外,貨櫃運輸還具有下述優點:①提高裝卸效率,減輕勞動強度;②有利於實行多式聯運,避免貨物搗載,防止貨損貨差;③加速車船周轉,加快貨物送達;④節省包裝費用,簡化理貨手續;⑤減少營運費用,降低運輸成本。所以採用貨櫃運輸,對貨主、船公司和港口都會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
開展條件 ①要有穩定而集中的貨流,理想的貨種是高價貨、高運費率貨、易碎貨及日用百雜貨等;②在整個運輸過程的各個環節上更新裝卸設備和運輸設備,以適應貨櫃的裝卸、搬運和運輸;③要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和嚴密的管理制度,以保證有條不紊地進行運輸生產;④要有完整的內陸運輸網,保證港口的貨櫃能及時集散;⑤貨櫃的規格和貨物的包裝要標準化,以提高貨物裝箱和裝卸效率。
貨流特點和組織形式 貨櫃運輸的典型貨流程式是預先將分散的小批量貨流集中到內陸地區的內地倉庫或貨運站(貨櫃運輸的第一樞紐站),組成大批量貨物裝入貨櫃後,用專用列車送達起運港的貨櫃碼頭(第二樞紐站),再用貨櫃船運至到達港的貨櫃碼頭(第三樞紐站),從此用專用列車運到內地倉庫或貨運站(第四樞紐站),最後用貨櫃專用拖車送交收貨人。
貨櫃貨流根據具體航線上的經濟地理條件,可有四種不同的組織形式:①發貨量大,收貨量大,在發貨地組織整箱貨,運到收貨地後以整箱貨送交收貨人;②發貨量大,收貨量小,在發貨地組織整箱貨,運到收貨地內地倉庫作為拼箱貨拆箱,再分送各收貨人;③發貨量小,收貨量大,在發貨地內地倉庫組織拼箱貨裝箱,運到收貨地整箱送交收貨人;④發貨量小,收貨量小,在發貨地內地倉庫組織拼箱貨裝箱,運到收貨地內地倉庫再拆箱分送各收貨人。四種形式中以第一種最有利於組織門到門運輸。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