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環境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榕江縣、雷山縣,南接荔波縣,西界獨山縣、都勻市,北連丹寨縣。地理坐標東經107°40′至108°14′,北緯25°30′~26°10′之間。縣境處於雲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間,最高為西北面的更頂山,海拔1665.5米;最低處是壩街附近的都柳江出境處,海拔303米。縣境的雪花洞一帶為都柳江、龍江分水嶺地區。境內山嶺連綿,溪流交錯,其間夾著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壩,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縣境內森林資源得到較好保護,森林復蓋率50.08%,是全省十個重點林業縣之一。
全國水族人口40萬餘人,半數以上的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三都縣總人口31.47萬人,其中水族人口20.24萬人,占總人口的64.8%。
分布區域
三都水族自治縣全境。
另外,貴州省境內的荔波縣、獨山縣、都勻市、福泉市、榕江縣、丹寨縣、雷山縣、從江縣、黎平縣的水族鄉村。廣西自治區的南丹縣、融水縣、環江縣的水族鄉村。
歷史淵源
水族自稱“睢”,發祥於睢水流域,地處殷商文化圈之中。殷商亡國,水族先民舉族南遷,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秦定鼎中原,發兵征討嶺南,水族先民舉族溯流進入都柳江、龍江上游的黔桂邊境地帶生息,初步形成當今分布格局。貞觀三年(629年),李唐王朝在水族地區設定應州,治下所領都尚、婆覽等五縣均為水族生息地域。隨後,又在水族地區設定環江州,以及安撫“睢”族群為主體的羈縻撫水州。族稱由“水”代“睢”。
水書是水族先祖所創製,獨具一格,有著巨大社會功能而成為全民族的精神支柱,被水族人民世代輾轉傳承。
研究價值
水書,水語稱為le1sui3 ,音譯“勒睢/泐睢”,意為水族文字、書籍。“泐、勒”讀音源於古漢語,本義刻寫,後演化為文字、書寫;其語義在現代漢語中早已消失。“睢”為水族自稱。
東漢《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谷熟慶典曰過年。在現代漢語中“年”的本義早已消失,但在水書、水族曆法、水族端節習俗中卻形象而準確地詮釋“年”字的本義。
水書從創始到今天,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水書的發展反映了水書與中原文化同源、分化、發展、吸收、逐步融合,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單一到複合的軌跡。
專家學者經過調查研究認為:“水家為殷人後裔無疑”, “水書與甲骨文金文有姻緣關係”,“水書源頭可溯至夏代”。
岑家梧教授是水書研究的鼻祖,他通過對水書字型表意與甲骨文比較研究後指出:
“1. 水書為一種巫術用書。 2. 水書製造之年代極為古遠。 3.水書製造之地點,初在西北一帶。 4.水書由北方次第傳入江西。 5.水書初傳入江西水家後,水家由江西遷入黔省,乃攜之俱來。 6.水書系一種被壓迫民族
所用之文字。 水書與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間,當有若干姻緣關係,亦可斷言也。”
張為綱教授從水家古文字、信仰等綜合研究後指出:“今之水家,蓋即殷之遺民。”“今之水家所以‘鬼名’繁多,所以尊崇巫師,所以有咒術用之‘反書’,皆可為殷代文化遺留之鐵證。”
史繼忠教授在《觸摸夜郎魂》著作中指出:“在夜郎的故土上確實產生了兩種文字,一是水書,二是彝文。”“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被稱為‘文字幼兒’的是水書與納西族的東巴文……作為歷史的活化石,水書提供了文字起源的生動材料,從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造字方法,以及漢族與水族文化的交融過程。”這種象形文字還兼有畫圖文字,極具研究價值。
當代著名學者張公瑾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論》中指出:“水族的水書與上述這些土俗字又有所不同。……還有一些圖畫象形字類似漢族甲骨文的字,故人們推測其創製年代更早。”
在水族的傳說中,水書創始人公六奪(音譯)是在“燕子洞口,蝙蝠洞坎,歧洞腳下”創製與學習水書。水語稱神龕為“?na3qa:m1”,意譯為“山洞面前”。這些傳說和語言發生學的意義表明,水族的原始信仰文化濫觴於岩居穴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