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

東道主

東道主原意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因當時鄭國在秦國之東,接待秦國出使東方的使節,故稱“東道主”。後以“東道主”指稱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請客的人。現在,“東道主”也可以指某項賽事的主辦國家、主辦城市或主辦單位等。例如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舉辦國家是韓國和日本,所以韓國和日本就稱作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東道主。

基本信息

簡介

亦稱“東道主人”,原指東路上的主人,春秋時晉秦合兵圍鄭,鄭文公使燭之武說秦穆公,曰:“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事見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鄭國在秦國東面,接待秦國出使東方的使節,故稱“東道主”。

一般人們把接待賓客的當地主人稱為東道主。

後“東道主”因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請客的人。朋友相聚,來了客人,主人常自稱為“東道主”,客人說主人“你是東道主”等。現在“東道主”一詞用的很廣泛,賽事的主辦國或者主辦城市也稱為東道主;舉辦各種會議,主辦方也被稱作東道主。

由來

舉辦運動會的為東道主舉辦運動會的為東道主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稱股票公司的股票持有人為“股東”,稱出租房子的人為“房東”,稱請客的事兒為“做東”“東道”,稱負責組織安排國際會議、比賽等在本國舉行的國家為“東道國”。
為什麼這些詞語都用“東”來相稱呢?原來,“東”是“東道主”的簡稱,是“主人”的意思,典出於《左傳僖公三十年》,故事說的是秦晉聯合攻打弱小的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大夫燭之武到秦營勸說秦穆公,“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意思是如果保全了鄭國,讓鄭國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給秦國來來往往的使者供應住宿與費用,對秦國會大有好處。因鄭國在秦國東面,所以燭之武自稱東道主。
這就是“東道主”的來歷,本來指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後泛指主人,如“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青雲”(唐代李白《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也省作“東道”,如“東道留連應賦,不庸歸”(宋代葛勝仲《虞美人》)。

例句

“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唐· 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
“他每可幾曾做那五百錢東道主。”——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二折
“寧安寨的人們,做為東道主,一面忙著歡送即將出征的子弟兵,還一面忙著接應、招待這些來自各個村莊的鄉親們。”——郭澄清《大刀記》第二十章
“令親人蔡儶作牧河濟,厚相恩贍,以為東道主人。”——《周書·文帝紀上》
“我雖不能做詩,這些詩人竟不厭俗,容我做個東道主人。”——《紅樓夢》第三七回

出處

東道主東道主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左傳·僖公三十年》
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唐· 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
“我雖不能做詩,這些詩人竟不厭俗,容我做個東道主人。”——《紅樓夢》第三七回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典故

東道主典故東道主典故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晉文公秦穆公的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向老臣燭之武請教,設法解圍。當夜,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子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私下會見秦穆公。

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鬥。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但鄭國滅亡了,對貴國也許並無一點好處。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咱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恐怕是難於做到的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相應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於是進一步說:“要是你能把鄭國留下,讓他作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你們使者來往經過鄭國,萬一缺少點什麼,鄭國一定供應,作好充分的安排,這有什麼不好?”

秦穆公終於被說服了,他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

相關解釋

春秋早期,晉國發生內訌,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難流亡各國。公元前637年,重耳途經鄭國受辱。後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於是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以報復當年的無禮之舉。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晉軍駐紮函陵,秦軍駐紮氾水之南。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向老臣燭之武請教,設法解圍。當夜,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子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私下會見秦穆公。

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鬥。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定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說您也曾經施恩於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裡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

在這裡燭之武一方面陳述了秦幫晉攻打趙國的害處,揭露了晉國幾代國君的貪婪本性和背信棄義,一方面說明了保留鄭國的好處,鄭國在東面不僅可以遏制住晉國的發展,使晉不能成為最大強國,無法與秦抗衡,還可以成為秦國向東來的東道主,向秦國出使的官員提供方便,所以秦穆公很高興,單方面與鄭國訂立了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率軍回國,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

詞語用法

東道主字型設計東道主字型設計
是由東道主出面對賓客的到來表示歡迎的講話文稿。歡迎詞指行政機關、企業事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在公共場合歡迎友好團體或個人來訪時致辭的講話稿。
一、歡迎詞的要求
(1)看對象說話。
歡迎詞多用於對外交往。在各社會組織的對外交往中,所迎接的賓客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上級領導、檢查團、考察團等。來訪目的不同,歡迎的情由也應不同。歡迎詞要有針對性,看對象說話,表達不同的情誼。
(2)看場合說話。
歡迎的場合。儀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隆重的歡迎大會、酒會、宴會記者招待會;有一般的座談會展銷會、訂貨會等。歡迎詞要看場合說話。該嚴肅則嚴肅,該輕鬆則輕鬆。
(3)熱情而不失分寸。
歡迎應出於真心實意,熱情、謙遜、有禮。語言親切,飽含真情。注意分寸,不亢不卑。
(4)關於稱呼。
由於是用於對外(本組織以外的賓客)交往,歡迎詞的稱呼比開幕詞、閉幕詞更具有感情色彩,更需熱情有禮。為表示尊重,要稱呼全名。在姓名前或後面加上職銜或“先生:”、“女士:”、“親愛的”、“尊敬的”、“敬愛的”等敬語表示親切
二、歡迎詞的格式
歡迎詞的結構由標題、稱呼、開頭、正文、結語、署名六部分構成。
(1)標題。標題有兩種形式。
(1)歡迎場合或對象加文種構成,如《在校慶75周年紀念會上的歡迎詞》
(2)用文種“歡迎詞”作標題。
(2)稱呼。提行項格加冒號稱呼對象。面對賓客,宜用親切的尊稱,如“親愛的朋友:”、“尊敬的領導:”等。
(3)開頭。用一句話表示歡迎的意思。
(4)正文。說明歡迎的情由,可敘述彼此的交往、情誼,說明交往的意義。對初次來訪者,可多介紹本組織的情況。
(5)結語。用敬語表示祝願。
(6)署名。
用於講話的歡迎詞無須署名。若需刊載,則應在題目下面或文末署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