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磚雕

民居磚雕

民居磚雕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經濟富裕後的晉商競相顯貴夸富,興起講究建房規模和雕刻裝飾,使得原來只用在宮廷、廟宇等建築之上的磚雕進入民居。磚雕裝飾大都採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表達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嚮往、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

基本信息

民居磚雕民居磚雕

所屬地區:山西·朔州

文化遺產名稱:民居磚雕藝術

遺產編號:Ⅶ-4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朔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遺產級別:省

詳細信息

在山西歷史上,磚雕在民居中的大量運用與晉商的崛起密切相關。經濟富裕後的晉商競相顯貴夸富,興起講究建房規模和雕刻裝飾,使得原來只用在宮廷、廟宇等建築之上的磚雕進入民居。磚雕裝飾大都採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表達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嚮往、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民間工匠將這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與寓意深刻的美好祝願賦予了豐富的想像力,將其繪出圖案來,然後再按照圖案與工藝程式進行製作。

磚雕成品之所以能經受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是因為它是經過複雜的工藝流程製作而成的。磚雕從原料的選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經過30多個環節。首先是要燒制出青磚。從原料的選取到出窯,要經過選土、制泥、制模、脫坯、涼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窖九道工序,燒制磚的窖體積非常小,據說是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貨”。燒磚時一般不用“大火”,初點窖用的是“小火”,行話稱其為“熱窖”。熱窖一天后才轉為“中火”,一般燒一窖磚的時間是三天三夜。通常在燒完後會用“柳罐”將池水汲上窖頂,潑於覆蓋在磚塊頂部的土層上,讓水經過土層滲透過濾,將全窖中的磚塊淋透為度。色彩以青灰色為最好,磚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則不經久耐用。“成磚”上水後,打開“窖門”與“窖頂”散熱冷卻兩天兩夜後出窖。成磚出窖時,須對焦磚、裂磚、變形磚進行嚴格剔除。一窖成磚中,大抵可篩選八成左右的雕磚成品。

民居磚雕一般製作程式是先用磚蘸水磨平,接著進行“打稿”,“打稿”包括畫稿與落稿兩道工序,傳統畫稿一般是請當地名畫家、名書家前來打樣。落稿是將畫稿複印在磚面上,即在畫紙上用縫衣針順著線條穿孔後(約一毫米一個針孔)平鋪於磚面,用裝著黑色畫粉的“粉包”順著針孔輕輕拍壓畫稿。在雕刻時先將磚塊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後進行“打坯”與“出細”。打坯就是用刀、鑿在磚上刻劃出畫面構圖,景物輪廓、層次,確定景物具體部位,區分前、中、遠三層景致,這道工序需要有經驗的大師傅來完成,非常講究“刀路”、“刀法”的技巧。這中間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鏨子將圖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並將底部剖平、以顯示出圖案的大抵形狀;二是要“鑣”,即對圖案的深淺層次、遮擋關係進行大略表現。最後的修飾是對細部進行進一步加工,對粗糙不光潔的地方,用糙石磨光;磚面遺留的沙眼,用磚灰調適量豬血填補。

作為民居建築的重要裝飾藝術,由精湛的技藝、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手法熔鑄而成的磚雕,清新質樸而又巧奪天工。磚雕對整座建築起著點題作用,不僅突顯著戶主的身份和意趣愛好,也載負著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留下了時代深深的烙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