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杉樹節

毛杉樹節

毛杉樹節,居住在黔西南安龍縣的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叫“趕毛杉樹”。在納拿和者棉之間,有一塊十畝見方的小土丘,當地稱它為“毛杉樹”。每年從農曆三月初三以後的第一個“蛇場天”開始,聚集了盤江兩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趕三天歌會。

基本信息

節日程式

毛杉樹歌節舞台 毛杉樹歌節舞台

第一天“蛇場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飯來祝賀節日。

第二天是“馬場天”,天一亮人們就趕到毛杉樹進行各種傳統的文娛活動,傍晚男女青年對歌。通過對歌尋找理想的侶伴。

第三天是“羊場天”,遠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別,互相祝願。

節日傳說

德臥鎮毛杉樹歌節 德臥鎮毛杉樹歌節

關於“毛杉樹節”有一傳說故事,南盤江邊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裡有一叫杉郎的後生,鄰寨有一姑娘叫村妹,兩人在勞動中相識,在勞動中相愛。正當他們要成親之際,山上的魔狼搶走了樹妹。杉郎大戰魔狼,終於救出了樹妹。但是魔狼變成了許許多多的“螞炸”(蝗蟲)來糟踏莊稼。樹妹為保護莊稼,一連唱了二十七天的歌,害蟲隨著歌聲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場天”離開人間。第三天杉郎也因悲傷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樹妹的墳上長出了杉樹。當地的人們稱這些樹為“毛杉樹”。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舉行歌會紀念他們。

區域地理

毛杉樹歌節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逢農曆三月初三以後的第一個蛇場天,將在一個美麗的布依寨——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德臥鎮田壩村(現毛杉樹村)如期舉行。黔西南州各縣、廣西北壯地區、雲南東部等各族人民都知曉毛杉樹歌節是青年人對歌戀愛的節日,而且熟知其對歌歌調,每年到歌節時,各地青年男女都各自相互邀約地趕來此地對歌找朋友,波及面約達16804平方公里。

距鎮政府只有一公里的田壩村(現毛杉樹村),東距安龍縣城23公里,西距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興義市37公里,南以美麗的南盤江為界,與廣西隆林縣隔江相望,北行15公里即到324國道線。一年四季如春,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雖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地帶,但是地勢平坦,是典型的山間盆地——壩子。山小、多石少土、不連綿,山上雜草樹木叢生。村民依山或路旁聚族而居,杉木古槐成蔭,寨中泉水甘甜,雨水豐盈,溝溪阡陌縱橫,土地肥沃,盛產水稻,素有高原“魚米之鄉”之稱。

歷史淵源

布依族是南北盤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壩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據《貴州民間故事集成·安龍捲》記載,東漢末年,一外來部落意欲攻占龍廣四十八(布依)寨(包括毛杉樹村),當時駐守廣西的漢將岑彭、馬武率兵與布依人民一同抗擊來敵,戰鬥中不幸犧牲,時為農曆三月初三蛇場天。人們把這兩位英雄埋葬在毛杉樹村臘納寨與者棉寨之間的土丘上,為他們立碑,修祠堂,並把農曆三月初三後第一個蛇場天定為紀念的日子。之後每年時值紀念的日子,遠近聞名的人們都到這裡來祭奠,參加的年青人就藉機在寨子杉樹林中對歌“浪哨”(談戀愛)。在歷史的衍進中,現田壩村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為寨神,每年舉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從農曆三月初三後第一個蛇場天開始,歷時三天,但祭祀活動已經不是大家關注的主要內容,而到田壩“趕毛杉樹”對歌才是遠近聞名的,即已演變成布依族傳統的音樂民俗節日了。

基本內容

1、祭奠寨神——岑彭、馬武二位漢族英雄,家家食黃色糯米飯。

2、青年男女對歌“浪哨”(談戀愛)。

3、開展其它文娛活動(舞獅、舞龍、跳板凳舞等)。

相關器具及作品

1、祠堂中有公用的一套祭祀餐具(刀、碗、酒杯、鍋等)。

2、寨中大多是傳統的布依族民宅——石木結構的瓦房。

3、寨中還流傳有山歌本。

傳承譜系

1、祭祀活動由寨老傳承主持。

2、寨民的熱情好客使對山歌活動得以物質保障,順利進行。

3、青少年學唱山歌屬觀摩學習,實踐提高。

基本特徵

1、祭祀活動有嚴格的程式性、嚴肅性:即:按“領生”——“回熟”——寨民會餐進行;祭祀時不準說話,不準穿白色衣服,有身孕的人家不能參與。

2、歌節的多人參與性:寨中男女老幼熱情好客,煮黃色糯米飯招待外來對歌的青年朋友;對歌以布依未婚青年為主,其它民族青年踴躍參與,歌節期間,田壩村人山人海。

3、山歌對唱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創作的即興性和程式性,青年男女對歌,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點與不同的人對歌,歌詞即興創作,唱自己的事、唱身邊的事、唱時事。並按照戀愛感情發展的順序進行,即:相識——相戀——相思——苦情——逃婚——分別等。

4、山歌調子的多變性:同是一個山歌詞,由於地域、方言、個人習慣等差異,調子在旋律、拖腔上有所變異,形成人們常說的:安龍調、冊亨調、貞豐調、興義調等。

5、歌場對歌的異性性:對唱山歌,只有異性才能對歌,且未婚不同姓、同輩。

主要價值

1、節日祭祀是為布依民族安居樂業而犧牲的漢族英雄,並視其為寨神,充分體現了布依族濃厚的民族感情,教育後輩要同其它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2、各民族青年男女齊歡樂,對唱山歌,體現了在新中國,全國各族人民是一家,通過對唱山歌認識朋友,拉近了民族之間的距離。透過山歌內容,反映了布依兒女在封建社會父母包辦婚姻的淫威下,不屈不撓抗爭到底的決心和對自由戀愛婚姻的無限嚮往與追求。

3、山歌歌詞結構與唐代七言詩在押韻上是一致的,在對歌中很嚴格,若押錯韻就算輸。據考證,山歌很有可能是唐宋文化流傳到布依族地區的一種遺風。

4、山歌調子與四句歌詞(一首)融為一體,朗朗上口,好學易記,屬中國傳統民歌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五聲性徵調式。

綜上所述,布依族毛杉樹歌節對於民俗學、民族學、人類文化學、文學、民族音樂學等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瀕危狀況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經濟騰飛,外界強勢文化的侵入,使大批的農村青年外出打工,談戀愛找對象已從漢俗,不再對山歌了。時至今日,毛杉樹村布依族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後第一個蛇場天仍舉行“毛杉樹歌節”,除了祭祀活動與原來一樣外,其它均有變化。如:參與的人大多是當地村民,外來的人很少,只有幾十個,且大多是年齡已過三十五歲的已婚男女,即使對歌,大家只是聚在某家唱唱、休閒娛樂,而不象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那樣成群結隊的年青人為尋覓意中人而用心盡情歌唱。昔日輝煌的布依族音樂民俗節日——毛杉樹歌節,現一天天在人們心目中漸漸淡忘、消失……。

現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已經在慢慢打造毛杉樹歌節這個旅遊名片。相信有一天,毛杉樹歌節會像原來一樣有他存在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