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號重巡洋艦

毛奇號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在日德蘭海戰中,毛奇號隸屬希佩爾戰列巡洋艦分隊,在旗艦呂佐號遭到重創後曾擔當過希佩爾的旗艦,戰爭結束後被引渡到英國,在斯卡帕灣“彩虹行動”中自沉。

相關資料

毛奇號重巡洋艦毛奇號重巡洋艦

艦名:毛奇(建造代號重巡洋艦G號/Heavy Cruiser G)| 戈本(建造代號重巡洋艦H號/Heavy Cruiser H)
建造商:漢堡 布洛姆·福斯造船廠
開工日期:12/07/1908 | 08/12/1909
下水日期:04/07/1910 | 03/28/1911
服役日期:09/30/1911 | 07/02/1912
退役日期:06/21/1919 | 08/16/1914(移交土耳其海軍)
沉沒:毛奇號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自沉,1927年到1929年逐漸拆解。戈本號在1973年到1976年解體。
排水量:22,979噸(設計) / 25,400噸(最大)
尺寸(米): 186.6 x 29.4 x 9.19
動力裝置:24台鍋爐,2台帕森斯蒸汽輪機,最大功率52,000馬力(過載功率56,000馬力);4軸,4螺鏇槳,雙舵
航速:最大25.5節
續航力:14節時4120海里
主炮:10門 280mm (11.1英寸)/45倍徑炮 五座雙聯炮塔 德國海軍11英寸炮塔結構剖面圖
副炮:12門 150毫米(5.9英寸)/45倍徑炮 炮座單裝(戈本號1915年後改為10門)
防魚雷艇/防空炮:12門 88毫米(3.5英寸)/45倍徑炮 炮廓單裝
魚雷發射管:4座500毫米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首尾各一座,兩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乘員:平時1050人,戰時1350人

艦名由來

赫爾穆特·卡爾·伯恩哈德·馮·毛奇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軍事家,1908年德國造艦計畫中的G號重巡洋艦(戰列巡洋艦)被命名為毛奇號。1908年12月7日,毛奇號在漢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船台上安放了第一根龍骨

結局

毛奇號隨公海艦隊轉戰大西洋,在日德蘭中了四發炮彈,還在呂佐號被擊沉後擔當過希佩爾的旗艦。在北大西洋的其他海戰中,毛奇號也挨了數枚魚雷,直到戰後被引渡給英國,在斯卡帕灣迎來了自己的最後命運——在“彩虹行動”中自沉。

艦名紀念人物

毛奇號重巡洋艦毛奇號重巡洋艦
赫爾穆特·卡爾·伯恩哈德·馮·毛奇(1800—1891),普魯士和德意志總參謀長,著名軍事家。一稱老毛奇。生於梅克倫堡帕爾希姆一破落貴族家庭。1805年移居丹麥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呂貝克(今屬德國)。1818年畢業於哥本哈根皇家軍校,進丹麥軍隊服役。1822年轉入普魯士軍隊,獲少尉銜。次年進普魯士陸軍學院深造。1828年調總參謀部測繪局。1835~1839年任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軍事顧問。1840年調柏林第4軍團參謀部供職。1842年參與指揮修築漢堡至柏林鐵路,開始認識到鐵路對軍隊機動和後勤保障的重大作用。1845~1846年任普魯士亨利親王副官。1846年調科布倫茨第8軍團參謀部供職。1848年任馬格德堡第4軍團參謀長。1855年任弗里德里希·威廉親王(後為普魯士國王和德意志帝國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副官。1857~1888年任普軍和德軍總參謀長,改組總參謀部,擴充軍隊,改進裝備。1866年普奧戰爭中指揮普軍獲勝。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指揮3個軍團迎戰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為實現德意志統一作出重大貢獻,受封伯爵並於次年晉升元帥。此後,主要研究德國東、西兩線作戰問題。1888年退役後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卒於柏林。他重視鐵路、電報等新技術在軍事上的運用,強調參謀人員對完善軍隊指揮的重要作用,在戰爭動員、軍隊編成、作戰指揮、武器裝備等方面多有建樹。戰爭指導上,主張先敵動員、快速突破、分進合擊、外線作戰和速戰速決。其軍事理論在西方有較大影響。有《毛奇全集》、《毛奇軍事著作》等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