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

今日的新魯汶大學擁有1800名科研人員,多家醫療中心,三個科技園區,200個實驗室和十個學院,是歐洲大學的首選之一。在歐盟的研究和科技開發項目框架中,無論從所簽契約的數量上,還是立項成功率方面,新魯汶大學均居歐洲大學前列。大學的三個科技園區更增強了業界與大學的緊密聯繫:它們容納了一百多家公司和近4000名員工。其中最著名的有:Carmeuse,Eli Lilly,Pfizer,American Home Products,Ajinomoto和McKinsey等。近年來,新魯汶大學啟動了十幾家衍生公司,其業務集中在信息、生物工業及其他高科技領域。
地理位置
魯汶大學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東南約30千米處。大學及圍繞著大學居住的居民組成了大學城。以大學城中心2千米直徑範圍內,有大學的兩個教學群和四個學生宿舍區。西邊,是文科教學群,這裡離市中心很近,學生在課餘時間購物、娛樂非常方便。東南是理工教學群,它坐落在平緩的斜坡上。教學群中央是新魯汶大學的校部辦公大樓;外圍是宿舍區。四個宿舍區均建在城周圍幾個較高的山丘上,視野開闊,可以瞭望到田野、湖泊,還有那些旁若無人地啄食、嬉戲的野鴨。
在校部辦公大樓西山牆上刻有“北大”兩個中文大字,這是中比兩國文化交流的象徵。1985年9月,由北京大學前任校長張龍翔和新魯汶大學的前任校長馬索主教共同主持了隆重的揭幕儀式。校部辦公大樓的西面便是大學廣場。廣場東南角的瓦隆街口,有一個巨型雕塑:一塊高約50公分,直徑約5公尺的圓形巨石上有兩個黑人裸體銅像,一男一女,女的安詳而坐,男的半蹲半跪,一本打開的書展放在他們面前。它象徵著反對種族歧視。並標誌著新魯汶大學多年與非洲的密切文化往來。

新魯汶大學城的建築特色別具一格。新魯汶人利用丘陵地的自然地形,在羅塞爾、比埃爾、布魯耶爾、奧卡伊四個山丘之間的谷地(這四個山丘上恰好分布著四個學生宿舍區),用堅固的鋼筋水泥支柱和巨大的鋼筋水泥板築起了四層寬廣平面。一、二、三層為停車場,第四層便是大學城的中心市區。
新魯汶大學的發展史與比利時的民族興亡緊密相連,也與本國的民族語言矛盾有關。大學成立於1384年,勃的艮第王朝,當時叫作魯汶大學。大學初建時,適逢比利時王國輝煌時期,大學便也迅速發展起來。其後,比利時歷經西班牙、奧地利、法國、荷蘭統治。在西班牙統治時期,爆發了尼德蘭宗教戰爭,魯汶大學遭到嚴重破壞。在奧地利統治時期,魯汶大學不得不接受了奧地利僵化的教育模式。在法國統治時期,魯汶大學因不能接受法國督學反對宗教的各項措施,被下令關閉。直至比利時從荷蘭統治下獨立後,1835年,九位天主教的大主教主持恢復了魯汶大學,並更名為魯汶天主教大學。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兩次被德國占領,魯汶大學圖書館兩次被焚為灰燼。戰後才得到重建。
比利時雖國小人少,卻擁有兩個民族。北部人口多為弗拉芒族,講弗拉芒語;南部人口多為瓦隆族,講法語。因瓦隆族占人口多數,各類學校多用法語進行教學。而在教育中使用何種語言的矛盾,19世紀時便比較尖銳。到了本世紀30年代,魯汶大學基本所有課程都實行了雙語制教學。1963年5月,2000名弗拉芒學生向講法語的系科舉行示威,投擲爆炸物,打破門窗。而一部分講法語的師生員工舉行了兩天的罷工罷課。1966年5月,魯汶大學又爆發了弗拉芒學生罷課兩天的事件,要求講法語的師生離開魯汶大學。而主教們決定;魯汶大學必須保持完整統一。結果是先後發生的示威活動使比利時紅衣主教蘇埃嫩斯被迫離開了自己的梅克林大教堂。1968年,魯汶大學因宣布要給講法語的系科添造房屋而再起事端,首相范登·博埃南依舊不允許魯汶大學分裂,結果政府中8位弗拉芒族大臣離職,范登·博埃南無力扭轉政局,只好辭職。新大選之後,政府終於決定:魯汶大學一分為二,講弗拉芒語的科系留在魯汶城不動,講法語的科系全部遷出魯汶。遷出的魯汶大學把醫學院建在布魯塞爾近郊的屋呂威,被稱作“屋呂威魯汶”,其他學院建在奧地涅近郊,被稱作“新魯汶”,屋呂威魯汶與新魯汶是一所大學的兩個部分,它們統稱為“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習慣上也稱為“新魯汶大學”。
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UCL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200個實驗室、4000名科研工作者分别致力於眾多領域的研究,並與企業、公共機構及國際組織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而科研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UCL認為科研是大學得以立足,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其保持活力的源泉。在UCL,科研被視為一項事業,研究人員以持久的熱忱、嚴謹的態度,孜孜不倦地投入到這項有意義的事業中。無論是從短期效益,還是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評價,科研都是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一種良好的投資手段。
UCL傑出的科研工作在國際上也擁有斐然的聲望:有6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博士生從事不同專業的課題研究;在每年所簽署的上千份契約中,有200 多個項目是與外國企業和大學進行合作的。同時,UCL 也在歐盟的諸多科研項目和專題中名列前茅。此外,它還非常積極地參與比利時本國的研究課題,大力支持其所在區域的科技發展。
醫學研究

處於歐洲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
- 病理學研究所(ICP),由諾貝爾獎獲得者Christian de Duve博士創建。主要從事兩個方面的科研活動,即在基礎生物學領域內進行基礎理論知識及研究方法的探索,以及如何把所獲得科研成果套用於人類的健康和醫療事業中。
- Ludwig研究所,科研人員從事於癌細胞基本機理的研究,致力於在理療方法、檢測技術、外科手術和病人的生活質量等方面進行研發和創新。
- 心臟學研究中心,圍繞心臟代謝失調問題展開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代謝失調細胞及其分子的機制,以及它們的可復歸性,進而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 神經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是醫生、心理學家、工程師和生物學家互相進行科研交流的學術機構,他們在此著重於分析分子生物學、大腦功能和人類行為間的互動關係。
- 流行病研究中心,一直秉持著人道主義救援的傳統,為世界各地的醫療人員提供專業培訓。
理科學研究

處於歐洲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
- 套用科學學院電子機械學研究中心,從事於電工技術、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與工程學的系統集成研究,其研究成果涉及汽車和航空航天工業。
- 機械自動化系統工程中心(CESAME),共有60多名科研人員,分別從事工業生產模型建造及模擬、流變學、非線性系統的控制等研究項目。
- 生物工程、農業和環境科學學院,收藏有25000餘種生物物種的微生物樣本和35000種生物圖集。這個擁有國際知名度的大型收集系列,為進行原始物種屬性研究以及物種在工業化生產過程中的開發利用(如食品生產和生物修復)等課題提供了廣泛的可能。
- 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匯集了200多名研究人員,主要進行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聯合研究,其目的在於揭示微生物和動植物的運行功能。
- 微米納米電子設備和材料研究中心(CERMIN),從事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研究。從材料的生產製造,到其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分析,以及這些材料在多種套用領域內(如醫學和空間科學)的功用性研究都是CERMIN的強項。
- 牙科生物材料工程與研究中心,著重於生物材料在牙科領域內的套用發展。
人文科學研究

處於歐洲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
- 運籌學與計量經濟學中心(CORE),是一所跨學院和跨學科的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計量經濟學和運籌學。經濟決策諮詢和評估是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很高的聲望。
- 歐洲問題研究所,在歐洲問題領域內提供、設定多種學科的培訓,如Glaverbel講壇主要探討歐洲演變的課題,Interbrew-Baillet Latour講壇著重於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Jean Monnet教研組組則側重於對歐洲問題的介紹、推廣與普及,從而提高人們對歐盟的總體認識。
- 法律哲學中心,是在法律領域內探索和歸納先進的社會、政治哲學和道德倫理假說的學術組織。它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適用於當代社會的民主理論。
- 統計學研究所,以數學統計在多種領域內的套用為主要研究課題,如計量經濟學、生物醫藥統計學、保險精算、運輸策略、工業統計,等等。
- Hoover經濟和社會倫理講壇,以當代社會中經濟、社會和政治科學中的道德倫理問題為中心展開開放式的研究與探討。
國際交流
UCL 在國際上廣泛活躍的校際合作,是其一流教學、科研及區域服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開放的意識和行動為UCL帶來了卓然的價值:國際間的團結互助、文化的多元主義和普遍主義,及民主精神。
UCL 分別與佛拉芒區、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250餘所院校簽訂了交換學生的協定。此外,歐洲Erasmus交換生項目也為增進歐洲內部的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
目前,UCL的國際交流合作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的:
* 較高的留學生比率:UCL五分之一以上的學生是來自五洲四洋120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
* 無數的交換學生、教師和學者大大地提升了其國際性,尤其是歐洲境內的Erasmus交換體系和全球性的Erasmus Mundus、CLUSTER、TIME和CEMS交換計畫促進了國際交流。UCL四分之一的畢業生都曾經在合作院校完成過交換生學業;
* 與南、北半球,開發中國家、高速發展國家以及已開發國家院校的研究所建立合作政策是開創國際交流的另一途徑;
* 積極參與各種學術研究機構網路的活動,如CUD、Coimbra、AUF、CINDA、FUCE和FIUC,等等。
學院設定
宗教學院、宗教法律學院、哲學院、法學院、經濟及套用經濟學院、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院、心理學院、科學院、套用科學院、農學院、醫學院、藥理學院、體育學院。又下設62個系。
著名校友
翁文灝,中國地質學之父、近代石油工業之父克里斯汀·德迪夫,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畢業生)
阿爾伯特·克勞德,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教授)
楊·史丹東克(Jan Standonck) (1454 - 1504), 神父,羅馬天主教的改革運動者,巴黎大學蒙特鳩學院院長,魯汶大學史丹東克學院創辦人。

亞德利安·弗羅禮松·布因思(Adriaan Floriszoon Boeyens) (1459 - 1523), 羅馬天主教教宗艾德里安六世,魯汶大學教皇學院創辦人,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理五世的老師.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1466 - 1536), 文藝復興哲學家與神學家,人文主義者.
傑哈德斯·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 - 1594), 地圖學家,發明麥卡托圓柱投影法.
安德烈亞斯·維薩留斯(Andreas Vesalius) (1514 - 1564), 現代解剖學之父.
藍伯特·多東斯(Rembert Dodoens) (1517 - 1585), 植物學家.
朱斯特斯·李普修斯(Justus Lipsius) (1547 - 1606), 人文主義者.
康內留斯·奧圖·楊森(Cornelius Otto Jansen) (1585 - 1638), 楊森主義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