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比丘尼傳》,略稱《尼傳》,四卷,有序。中國梁代寶唱撰,是晉、宋、齊、梁四朝著名的比丘尼六十五人的傳記。
作者簡介
寶唱約生於劉宋泰始元年(465)前後,吳郡人,十八歲從建初寺僧祐出家,住莊嚴寺,遍學經律。天監四年(505)住新安寺,先後幫助僧旻編撰《眾經要抄》,助智藏編撰《義林》,助僧朗編撰《大般涅槃經注》,又助蕭綱編撰《法寶聯璧》等,並自撰《續法輪論》七十餘卷,《法集》一百三十卷。天監十一年(512),參與僧伽婆羅譯場,筆受《阿育王經》等十一部經。十三年(514)開始自撰《名僧傳》三十一卷,十五年(516)重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原錄僧紹所撰),以博學多識見稱,梁武帝因此令他掌華林園寶雲經藏,廣搜遺逸經籍。同年,寶唱又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和本傳四卷(《開元釋教錄》卷六)。此外又撰有《眾經飯供聖僧法》等五種十七卷及《出要律儀》二十卷。今僅本傳和《經律異相》尚存,其餘都佚失了。
寶唱所撰的《比丘尼傳》和《名僧傳》(現僅存日僧宗性從《名僧傳》中抄出的《名僧傳抄》一卷)的取材和起訖頗多相同之點。《名僧傳》取材至梁天監十八年止,《比丘尼傳》取材至天監十五年止,完成時間相近。《名僧傳》詳吳越,略魏燕,《比丘尼傳》主要敘述南朝人物。《名僧傳》偏重有名的大師,而不甚注意網羅隱逸(見慧皎《高僧傳序》),《比丘尼傳》也同樣偏重在當時南朝的首都和各大城市為帝王貴族所供養的比丘尼。《名僧傳》的資料,據《續高僧傳》中寶唱自序說,是在幫助僧祐著述的時候蒐集來的。《比丘尼傳》的寫成,或許也有同樣情形。至於《比丘尼傳》的撰錄,不見於寶唱本傳,而最初見於《開元釋教錄》,其他較早的經錄都沒有記載。但據它與《名僧傳》有上述相同之點,可以相信它同是出自寶唱之手。現存《比丘尼傳》麗藏本與宋、元、明藏本文字頗多出入,有兩種異本流行,似是本書曾經他人改竄過。
內容概要
本書四卷所收人物:卷一東晉一十三人,卷二劉宋二十三人,卷三南齊一十五人,卷四梁一十四人,以上本傳六十五人外,還附見五十一人。
本書沒有象《名僧傳》那樣分作多科,但也具備《名僧傳》那些科目類型的人物。
有如道馨、道儀善《小品》,道儀、淨曜能講《維摩》,智勝、淨行、妙禕、惠暉通《涅槃》,妙禕講《法華》、《十地》,淨行學《成實》、《毗曇》、《華嚴》,曇暉解佛性常住義等。又如淨檢、慧果、僧果、僧敬、德樂等始受尼戒,道儀究律藏,淨秀、僧述、妙禕、法宣學十誦,都可列入法師之類。
如光靜、僧果、靜稱、法辯、僧蓋、法全、慧緒、淨秀、曇暉、僧述、可列入禪師之類。
如淨檢、道容、靜稱、馮尼等有一些異聞,可列入神力之類。
如善妙、道綜、惠曜、曇簡、淨珪、曇勇、馮尼等事跡,可列入遺身之類。
如智賢、道儀、慧玉、道壽、玄藻、普照、僧念、惠暉俱誦《法華》,慧玉誦《楞嚴》,慧本誦《大品》,僧端、馮尼、惠暉誦《涅槃》,道貴誦《勝曼》及《無量壽經》,可列入經師之類。
如安令首、慧瓊、慧濬、僧猛、淨秀、曇暉的建寺,道瑗、慧木、智勝、僧述、法宣的造像寫經,可列入造經像苦節之類。
關於比丘尼戒由斯里蘭卡傳入中國,本書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東晉淨檢從智山受十戒,為中國有沙彌尼之始。當時《僧祇尼羯摩》及《戒本》已初步譯出,淨檢等四人又從曇摩羯多受具足戒,為中國比丘尼從大僧受具足戒之始,原先中國尼眾受戒但從大僧受。據本書僧果傳等說:元嘉六年(429),有外國舶主難提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時景福寺尼慧果、淨音等,欲如大愛道之緣(大愛道得戒,五百釋女以愛道為和尚)重請受戒,於是別請難提更請師子國尼來滿十數。嗣後,元嘉十年(433),難提復將師子國鐵薩羅等十一尼至。這時先至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於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尼戒者三百餘人。此為中國比丘尼二部僧受戒之始(《出三藏記集》卷十《後出雜心序》,說僧伽跋摩於元嘉十一年至建業,同書卷十四《僧伽跋摩傳》,說即於其年九月前為僧尼數百人傳戒,本書《寶賢傳》及《德樂傳》,也說傳戒是元嘉十一年,只是《慧果傳》說元嘉九年受戒,十年去世,後者年代有誤)。
本書所載這些比丘尼,多出身於士大夫的家庭,出家後多出入宮庭,為帝王后妃所供養,因此,也出現了比丘尼有弄權亂法的事。如晉支妙音為殷仲堪謀荊州刺史,宋法淨參與孔熙先的政變事件,也見於本書記載。此外,諸王貴族供養諸比丘尼,世族名士禮敬諸比丘尼的事跡,反映了佛教在南朝士大夫階級中的情況。
本書也反映了一些南朝的佛教制度。如宋寶賢為都邑僧正,月受俸錢一萬;法淨為京邑都維那,以及晉智賢遇杜霸沙簡,齊慧緒遇沈攸之沙簡等事。
本書記錄了當時尼眾人才輩出和受到崇敬,也記載了當時婦女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壓迫而出家的事情。如令首、僧基、僧端、曇暉、法宣等尤為突出。
統計本書所載諸比丘尼的寺廟,多在南朝的首都和附近地區,其中有三十七人都住在建康(南京--東晉、宋、齊、梁四代的首都),有十三人散布在建康不遠的各大城市,有五人在洛陽(西晉的首都),有三人在江陵(後為梁元帝首都)。還有少數人分布到很遠的地區,東北至渤海,東南至錢塘,南至廣州,西北至高昌。這些比丘尼的鄉貫,多屬於江南或原系北人,僑寓南方。所以就本書所涉及的地域來說,主要是中國南部。本書敘事,起晉愍帝建興(313~316)至梁天監十五年(516),歷四朝二百年,正是中國佛教興起的時期。當時西土僧人絡繹東來,中國佛教中也名僧輩出,晉朝南渡以後,江南文化相當繁榮,比丘尼在當時出現了這些人物,是與其時代背景有密切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