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比丘尼

一天,令儀在寺里聽經後,向法始法師請示:“佛經說,出家的男眾稱為比丘,女眾稱為比丘尼。 ”法始見令儀慧性聰穎,然礙於中國的比丘尼戒法不全,只好回答她:“在西域僧團才有二眾弟子,中國歷來尚未有比丘尼的具足戒。 此次傳戒,史稱船上受戒,淨檢因而成為中國佛教歷史上第一位比丘尼。

簡介

淨檢法師(公元291——361)是中國第一個出家的比丘尼。淨檢俗姓仲名令儀,徐州人士。出生於香書門第,父親仲誕曾任西晉涼州郡太守。淨檢生活在國家戰亂年代,為用佛教的真、善、美拯救人們的心靈,從而她削髮為尼,成為了中國最早出家的女性,受戒之後到竹林寺修行,傳播佛教文化,廣結國內外高僧,學習異國文化,成為了當時僧林中較有影響力的人物。

徐州城仲令儀

西晉末年(公元291年),在徐州城仲家降生了一個女嬰,話說,女嬰降生時,滿屋清香,接生婆發現女嬰的眉心處有一小小的菩薩痣,其父母見女嬰可愛至極,便取名為“令儀”,寓意美好的容貌以及內在的仁德。

家室與家教

令儀出生在中國大開方式的文化教育時代,其生活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中,父親仲誕是屬於當時叫“士”的一個階層的人,在洛陽太學受過國家級的高等教育,在徐州地方上有很好的“孝廉”名聲。所以,太學一畢業,就把他放任到西北邊疆地區的涼州武威郡做太守。令儀的母親仲夫人也是一個“士”的大家閨秀,受過相當嚴格的親職教育。

慈母開教啟童蒙

在徐州老家時候,令儀3歲起就開始接受母親的教育,由於父親在洛陽太學求學,所以啟蒙教育的主要任務就由母親來承擔。仲夫人以自己接受家教的過程和深切的體會,採用“引導”的方法,也就是講故事的方法,讓小令儀用感知悟性來接受枯燥無味的知識。由於小令儀聰明伶俐,有悟性、有記性,好發問,所以在仲夫人講故事的時候,總是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令小令儀也總是聽的有滋有味。

勤讀典籍,求學不倦

令儀自幼聰敏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雅愛經、史、詩、文典籍,往往一卷在手,而至廢寢忘食之境。她雖貴為掌上明珠,卻無奢華習氣,反而從容嫻靜,知書達理,為鄰里大眾所周知。
令儀年十餘歲,便有媒人上門提親不斷,父親雖然不捨,但是還是為她選擇了門當戶對的人家,將她風光的嫁出門。

頓首無常,渴仰聞法

婚後不出幾年,丈夫過逝,令儀傷心之餘,深刻體悟人生變化無常迅速,對於如夢一般的生命只有迷網和疑問。為了生計,令儀經人介紹,為京城官宦子女教授琴藝、寫字、說書等,也因此結識一些貴族仕女。一日,教書閒暇之餘,令儀與學生漫步花園,無意間聽到學生家人談論佛法,不禁心生大喜,對於佛法生起無比的渴仰尊崇,但卻苦於無處請益。
西晉愍帝建興年間(西元313——316年)高僧法始來到洛陽,在宮城西門建寺,說法弘教。令儀前往聽法後,過去心中所有的疑惑,頓然徹悟,她自忖應把握有生之年追求佛法,親近教典,以得法利,於是開始向法始借閱經典誦習,悠遊於法海中。不多時,即已通曉佛法要領,對佛道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念。

求受大戒 瑞相證明

於令儀潛心向佛,漸漸影響一些貴族仕女與她一同聽經學佛。
一天,令儀在寺里聽經後,向法始法師請示:“佛經說,出家的男眾稱為比丘,女眾稱為比丘尼。弟子一心渴切求法,能否歸投佛陀座下,成為一名比丘尼?”
法始見令儀慧性聰穎,然礙於中國的比丘尼戒法不全,只好回答她:“在西域僧團才有二眾弟子,中國歷來尚未有比丘尼的具足戒。”
令儀又問:“經書上既有所謂的比丘、比丘尼,在我國有何不同?”
法始回答:“根據西域沙門所說,比丘尼出家應受五百條戒法,而比丘僅有二百五十戒,此為二者差別之處。比丘尼戒法的情況,待我為妳去問智山和尚。”
智山和尚說:“尼戒與僧戒雖然大同小異,但在中國卻不曾有過比丘尼戒法,因此也就不能受戒。尼眾仍可先從比丘大僧處受持十戒,只是沒有長老比丘尼可為依止師。”令儀聞覆後,仍不改出家意願,便與志同道合的貴族女子二十四人,一同在智山和尚座下落髮出家,法名為淨檢,二十四人相偕在宮城西門創建竹林寺修道,成為中國尼眾之始。

具足戒,中國第一比丘尼

東晉成帝鹹康年間(西元三三五——三四二),僧建和尚從月支國帶回《僧只尼羯磨》及《戒本》,在洛陽譯成漢文。晉穆帝昇平元年二月八日,梵僧曇摩竭多在洛陽設立比丘尼戒壇,但卻遭到釋道場法師的非難,他依據《戒因緣經》的戒律條文,對曇摩竭多提出疑問,認為不符“二部僧受戒”的戒法。因此曇摩竭多浮舟在泗河成立戒壇,為淨檢等四人傳授具足戒。
在進行受戒儀式時,忽有異香芬馥,四處飄散,與會大眾莫不欣喜、讚嘆,以此為瑞兆。因此,淨檢更受到人們的敬仰。此次傳戒,史稱船上受戒,淨檢因而成為中國佛教歷史上第一位比丘尼。

戒法嚴身 德化四方

淨檢受戒後,嚴持戒律,刻苦鑽研佛經,與其他比丘尼在華北一帶從事教化,為善信廣說佛法,四方信眾慕名而歸者,如風靡草,其嚴潔名聲眾所周知,掀起女眾求法修行的風氣,促使比丘尼日益增多。
例如隨其出家的安令首,俗姓徐,出身東莞(今山東沂水東北)仕家,父親徐忡為後趙外兵郎。她自幼聰敏好學,言語虛和沖澹,不以凡俗為樂,舉止嫻淑端雅,以佛法自娛性情。長大後不願受聘出嫁,隨佛圖澄和淨檢尼出家、受戒,並興建建賢寺。她博覽群經,過目即能成誦,德行深邃,思深識遠,當時教內無人不宗仰她,隨她出家的共有二百多人。她又建造五座寺廟,使矢心佛道者能在此修心立業。
淨檢志守佛道,每日開講大乘經典,度僧安眾,當時社會大眾受其感化,布施供養者不知凡幾。淨檢將所收功德善款,悉數隨手布施,或造橋鋪路,或賑濟貧民,造福大眾,致力於社會福利事業。如此善行,使比丘尼形象更為大眾肯定,皈依求法者益多。
晉簡文帝鹹安末年,在滿室芬馥的奇香中,大眾見紅光冉冉升起,有一天女手執五色華束,從空中翩然而下。七十歲的淨檢法師見狀,十分欣喜地告訴大眾:“好好修行,我今行矣!”於是和大家執手辭別,安詳入寂。大眾恍若見她騰空而上,一路行去,如一道彩虹直接天邊,良久始散,為大乘佛教比丘尼的弘傳史,寫下重要的第一頁。

竹林寺第一比丘尼祖庭

竹林寺名字由來

東晉永和年間,淨檢法師應邀入駐東郊獅子山上的青園寺,青園寺遂改名為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
據記載,佛祖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到天竺的一個叫揭摩陀的小國弘法,國王高興,改信佛教,並送竹林給佛祖,還在竹林建殿堂讓佛祖居住。佛祖便把這地方取名“竹林精舍”,又叫“竹林寺”。淨檢法師將寺院取名“竹林寺”,一方面指佛祖的傳教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竹是氣節的象徵。

竹林寺今貌

在2009年竹林寺得以重建,並且正式對外開放,現位於徐州市漢文化景區北側的駱駝山上,總占地約380畝,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總投資約1.5億元,屬於典型的“山上寺”。
主要建築有山頂的大殿、觀音閣、中國第一比丘尼紀念堂、三座碑亭、南北山門等五組建築。是漢文化景區二期工程的主體部分,工程將充分利用現有自然地形及自然環境,整體規劃竹林寺建築群體,再現千年古剎竹林寺深幽清靜的意境。

小札

竹林寺在現任住持明道法師的帶領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設立了一家竹林寺中醫藥研究所,次診所是以慈善事業、女性健康事業、以及中醫藥發展事業為主的慈善門診,近年為我國慈善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