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慶宮

毓慶宮

毓慶宮,古代宮殿建築。位於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故宮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而後光緒、宣統等皇帝曾在此處讀書,作為清代統治者接受漢文化思想的重要場所。2014年8月21日,故宮開始對毓慶宮進行保護修繕,歷時742天,此項修繕工作計畫於2016年6月30日竣工。毓慶宮未來將作為故宮博物院一個新的展覽空間實現對公眾開放。

基本信息

歷史

毓慶宮毓慶宮
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胤礽所建,雍正以後不再預立皇太子,改為皇子居所。

乾隆皇帝12歲到17歲間一直居於此宮。

嘉慶皇帝5歲時曾與兄弟子侄等人居於此宮,後遷往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後又遷回毓慶宮。

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的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

宣統皇帝溥儀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對他在毓慶宮隨英文老師莊士敦學習的情況有較細的記述。

建築布局

毓慶宮毓慶宮
毓慶宮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築群,前後共四進。正門前星門,門內為第一進院落,有值房3座,西牆開陽曜門與齋宮相通。過院北祥旭門為第二進院落,正殿惇本殿東西配殿各3間。

第三進院東西兩側各有圍房20間,直抵第四進院,正殿即毓慶宮,建築為工字殿。前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後檐明間接穿廊與後殿相通。穿廊面闊1間,進深3間,東西兩側均為檻窗。後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與穿堂相通,廊檐安小板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後檐均為檻窗。後殿室內明間懸匾曰“繼德堂”,西次間為毓慶宮之藏書室,嘉慶皇帝賜名“宛委別藏”,東山牆接懸山頂耳房1間與東圍房相通。東耳房內懸嘉慶皇帝御筆匾曰“味余書室”,其東側圍房內“知不足齋”匾亦為嘉慶皇帝御筆。毓慶宮內裝修極為考究,尤其是後殿內以隔斷分成小室數間,其門或真或假,構思精妙,素有“小迷宮”之稱。

最後一進院內有後罩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懸山頂,前檐出廊,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東西兩側有耳房,與東西廡房轉角相接。

修葺工作

毓慶宮毓慶宮
2014年8月21日,故宮開始對毓慶宮進行保護修繕,歷時742天,此項修繕工作計畫於2016年6月30日竣工。

毓慶宮建築群多空置或作為庫房使用,而總建築面積為1898平方米的毓慶宮修繕並不是首次。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多次對毓慶宮進行了保養、維護,並於1953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半個多世紀以來,毓慶宮未再進行大修。此次修繕前,毓慶宮區域各處有不同程度損壞,比如屋面瓦件脫灰、鬆動,局部有漏雨現象;椽望糟朽較多,木結構局部拔榫,尤其是角梁部位糟朽嚴重,仔角梁大部分需要進行更換;彩畫脫色風化,下架地仗損壞嚴重;院內地面、散水磚整體極不平順,排水不暢,局部坑窪不平、滋生雜草且多鬆動破碎,等等。

此次修繕主要包括拆除屋面,重新苫背、瓦瓦;損壞的仔角梁進行更換、剔補,老角梁全部進行剔補;現存彩畫進行“現狀保護、局部整修”,僅對部分損毀嚴重的彩畫採取重繪工作,其餘彩畫作除塵處理;院內地面全部重新細墁;進行白蟻防治等。

對外開放

毓慶宮區域修繕完成後,將進行展覽設計和進一步規劃安排,未來將作為故宮博物院一個新的展覽空間實現對公眾開放,獲得更加豐富精彩的文化體驗。

故宮各部分建築

簡介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群。故宮的建築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中路建築午門| 太和門|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門| 乾清宮| 交泰殿| 坤寧宮| 坤寧門| 御花園|神武門

西路建築

養心殿| 永壽宮| 翊坤宮| 儲秀宮| 太極殿| 長春宮| 鹹福宮| 重華宮| 建福宮| 中正殿| 英華殿| 壽安宮| 壽康宮| 慈寧宮| 武英殿| 鹹安宮 |南薰殿| 西華門[北京市]
東路建築齋宮| 承乾宮| 延禧宮| 鍾粹宮| 景陽宮| 景仁宮| 永和宮| 乾西五所| 奉先殿| 毓慶宮| 天穹寶殿| 寧壽宮| 南三所| 文華殿|傳心殿| 東華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