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10]

死亡教育[10]

死亡教育,是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死亡教育對青少年尤為重要,在生活中,孩子們通過不正當、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徑在潛意識裡獲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基本信息

簡介

死亡教育死亡教育
死亡是生命歷程中自然的一環,它是不可避免的。它同性教育愛滋病教育等一樣,應在中國小教育中開展。許多專家和學者都認為,兒童對死亡問題應該有觀察、發問、表達記憶及感受的機會。

對於年輕人來說,死亡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很少有年輕人會主動思考死亡的命題。很多時候,引發年輕人對死亡的關注是由於親人故去。不過,即便是在這樣的刺激下,也並不一定會讓年輕人對死亡這個命題有深入的思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復旦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督導劉勇說:“我們發現,很多人只是在一念之間會想到有關死亡的事情,但是很快就會迴避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這多半是出於心理防禦的自我保護。”

教育階段

嬰幼兒階段

對嬰幼兒(0-4歲)階段的孩子來說,剛把吃喝拉撒和說話學會的他們,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從爸爸媽媽嘴裡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開心的事。

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為人生很厲害的,救不活了,要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了,家裡有老人去世時,就可以這樣告訴他們,讓他們對死亡有個粗淺的認識

幼稚園階段

對於幼稚園(4-7歲)階段的孩子,這時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家長們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們已經慢慢學會思考,一味的用比喻舉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人有本能對危險認知的能力,國外也曾做過實驗,把嬰兒舉到懸崖邊時,嬰兒的心跳明顯加速,但這些生理反應不足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孩子們對許多潛在的危險是沒有認知的,比如孩子們走到河邊,知道河水很涼快,就會慢慢往河中間走,但孩子並不知道河中間很深,很危險,然後就溺死了,把危險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會恐懼,就不敢往河中間走。

所以這個階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安全,要告訴孩子,危險的東西很疼,不能去碰,哪裡有危險,都要說清楚。

國小階段

上了國小(7-13歲)的孩子,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會思考,會判斷,什麼是死亡?死亡是什麼?這時,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專家表示說,不過,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相關爭議

提倡死亡教育

台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張淑美認為,幼兒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據專家稱,產生自殺念頭的往往是14~23歲的孩子,他們容易覺得生活無趣,如戀愛處理不好、就業壓力大而尋求死亡,他們不顧後果以及給親人的悲痛。更令人擔心的是,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候,他們會表現出強烈“死亡本能”,容易把死當作一種浪漫行為,認為是對感情忠誠的表達。青春期中的戀愛,如果處理不好,戀愛失敗尋死的事情就不斷發生。

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可以勇敢地正視生老病死的問題,加深人們對死亡的深刻認識,並將這種認識轉化為珍惜生命、珍愛健康的強大動力,進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質量;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人生包括優生、優活、優死三大階段,以便使人們能客觀地面對死亡,有意識地提高生命質量。

謹慎對待

不過,也有專家建議死亡教育要審慎進行,“死亡教育是不是適合所有學生,比方說會不會加深那些經歷過家庭悲劇的孩子的傷痛?”讓學生寫遺書、墓志銘等也要注意,畢竟讓學生感受提前劃上生命句號,也是一件殘忍的事情。所有的事情有兩極化,都有一個度,太鑽進去就出不來。”

死亡教育不能美化死亡,一方面要解除神秘性,讓人們了解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是賦予死亡神聖性,不能草率對待。

主要目的

使人們獲得死亡的知識

使人們對死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提高人們為瀕死病人提供幫助心理的能力

減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

相關信息

在中國,死亡教育極度缺乏。我國沒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學校也沒有開展關於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在對111位喪親人士的調查中發現,逾七成面對失眠、健康變差等問題,82%人於親人去世後常感孤獨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殺念頭。

2008年,廣東藥學院開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死亡教育》選修課,並配有專門的教材《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由廣東藥學院專家編寫,是大陸首本面向大眾的死亡教育課本。

其他地區

台灣

20世紀末,台灣學校廣泛開展生命教育活動,並把2001年定為台灣的“生命教育年”。目前,台灣國小沒有專門開設“生命教育課”,但開展了相關的生命教育活動,內容包括兩方面:“生命的旋律”和“溫馨你我他”。在“生命的旋律”教學單元中,由教師講解有關生命起源的問題;“溫馨你我他”的教學,則主要是通過課外活動來完成。台灣中學普遍開設正規的“生命教育課”,編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師手冊”。

美國

美國是死亡教育的發源地。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國小校實施死亡教育的課程。在“死亡課”上,曾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會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且讓他們通過表演的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淒涼感覺等。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會直截了當地回答;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到郊外

專為絕症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院,把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美國有一本書叫《一片葉子落下來》,發行量已經超過1800萬冊,非常適合3歲至9歲的孩子。這本書從一片葉子由春天的綠,到夏天的最為生機盎然,到秋天的紅橙,最後枯萎,離開樹枝,歸於大地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與平靜,我們為什麼要害怕死亡呢?我們應該像那片葉子一樣,因為自己曾經是樹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英國

在英國,英國皇家學院於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機構,開設了遠程教育課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後,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學習項目,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為年齡低至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教育部門認為,這門課程將幫助孩子們“體驗同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有關聯的複雜心情”,並且學會在各種“非常情況下把握住對情緒的控制力度”。

德國

德國實施了“死的準備教育”,出版了專業教材,引導人們以坦然、明智的態度面對死神的挑戰。

法國

法國成立總統委員會專門處理有關生與死的社會控制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