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教育學術語]

死亡教育[教育學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死亡教育是一個探討生死關係的教學歷程,這個歷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看法與態度,希望借著對死亡課題的討論,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並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定義

關於死亡教育的定義,美國學者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1)Bensley(1975年)認為,死亡教育是一個探討生死關係的教學歷程,這個歷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看法與態度,希望借著對死亡課題的討論,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並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2)Kurlychek(1977年)認為,死亡教育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促進人們意識到死亡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提供課程結構以協助學生檢視死亡的真實性,而將之統整於生命中的歷程。

(3)Leviton(1977)認為,死亡教育是一個將有關死亡的知識及其套用傳遞給人們及社會的發展歷程。

(4)Wassetal.(1980)認為,死亡教育是以教導死亡這個課題為主題的正式教學或教學團體,包括了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除了正式教學之外,也廣義地包含非正式的、非直接的、偶發的、自然的、定期與不定期的與死亡相關的教學。

(5)Fruehling(1982)認為,死亡教育從不同層面,如心理學、精神、經濟、法律等等,增進人們對死亡的意識。死亡教育也是預防教學,以減少各式各樣因死亡而引發的問題,並進一步增進人們對生命的欣賞。

(6)Gibsonetal.(1982)認為,死亡教育是指探討有關於死亡及瀕死的因素及其與生存的關係之不斷持續的過程。

(7)Glass&Trent(1982)認為,死亡教育也探討人們之間的人際關係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死亡教育幫助人們深入思考這些問題,增進人們生命及人際關係的品質。

(8)Corretal.(1997)認為,死亡教育是有關死亡、瀕死與喪慟的教育。

意義

死亡教育不僅讓人們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價值、活得無痛苦,而且還要死得有尊嚴。它既強化人們的權利意識,又有利於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通過死亡教育,使人們認識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目前,我國已進入老年型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工作的喪失、生理機能的減退和社會關係的變化均使得老年人承受著沉重的心理負擔,很多老年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死亡教育讓他們學會調適不健康、趨向死亡的心理,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可從容地面對死亡。死亡教育也是破除迷信和提高素養的教育,是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生觀教育的組成部分。面對生死問題逐漸增多的這樣的一個社會,死亡教育對死亡及瀕死的正確了解和調試、以及充分認識生命的本質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

引導人們對生死進行思考,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使人們正確地認識死亡的各種表象、情境和反應;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懂得尊重、維護和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了解死亡的原因、預防與延緩死亡的措施;勇敢地正視生老病死的問題,加深人們對死亡的深刻認識,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人生包括優生、優活、優死三大階段,並將這種認識轉化為珍惜生命、快樂地度過一生。

作用

(1)幫助人們正確面對死亡

死亡教育可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雖名為談死,實乃談生。死亡會使人對人生的價值及意義作深刻的檢討;會使人充分體會“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境界,從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每個人可以使用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技術與策略,來處理內在的衝突和對死亡的恐懼。

(2)提升人們對死亡的認識

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通常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忌諱談論死亡,人們幻想著不談論它、不去想它死亡就不會來臨。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以破除這種無知的幻想,使我們正視這些衝突的信息,以健康、正常的觀點來談論生死,提升人類文明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死亡文明有三個基本要求,即文明終(臨終搶救要科學和適度)、文明死(要從容、尊嚴地優死)和文明葬(喪葬的文明化改革)。文明死是死亡文明中的中心環節部分,尚存在著盲目和愚味,只有進行普遍的、健康的生死觀和死亡文明教育,才能促進社會崇尚科學文明死亡的良好風尚。

(3)幫助患者正確理解死亡和迎接死亡

因為死亡表明一個人生命的結束,通過對死亡的思考,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評價自己的生活,進而鼓勵人們提升自己的生活狀態。可以幫助臨終患者,可緩解患者恐懼、焦慮的心理。死亡教育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致力於提高患者對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的認識。通過死亡教育,使患者可以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得到家屬的支持,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意義,保持平衡的狀態及健全的人格。

(4)給予臨終患者的家屬及護理人員情緒支持和安慰

因為親人的離世,死者親屬會難以接受死亡的事實。有些人會悲痛欲絕,精神痛苦更為強烈,且時間持續很長。而良好的死亡教育可使死亡後親友的心理得以平衡,給予家屬以慰藉、關懷,疏導悲痛過程,減輕由於死亡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5)幫助患者安然接受死亡的現實

當患者經過醫生診斷疾病為不可治癒時,對患者進行死亡教育及臨終關懷護理,使患者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里的必然組成部分,是不可抵抗的自然規律。能直言不諱地談論有關死亡的問題,一方面有利於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另一方面為自己的後事做妥善安排,幫助人們公開地為自己的死後作準備,如立遺囑、說明自己希望選擇什麼樣的喪葬儀式、遺體如何處理等。自始至終保持患者的尊嚴,從而提高生命最後階段的質量。

(6)提高臨終關懷工作人員的素質

臨終關懷工作者接受死亡教育,提高自身對死亡科學認識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對臨終者及家屬身心整體照護的能力。針對死亡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幫助臨終者尊嚴地、安寧地死去,同事也可幫助喪親者渡過最困難的哀傷階段。

(7)預防不合理性自殺

由於社會的發展、生活的壓力、情感的困惑、疾病的折磨等造成一些人不能很好的調節心理狀態,會採取極端的手段結束生命。特別是一些臨終患者不堪忍受病痛折磨,在他們以死亡解除痛苦的要求得不到醫生及家屬同意的情況下,也會採用自殺的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悲痛萬分。死亡教育可使人們樹立科學文明的死亡觀念,可以預防不合理的自殺行為。建立自身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正確對待榮辱得失,珍惜生命,從而避免自殺行為所致的不良後果和影響。

實施時間

人的一生,從一歲多開始到死,都有必要接受死亡教育。兒童專家表示: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生老病死是他們必須面對的重大人生問題,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案。

(1)學前兒童

① 幼兒對生命本質的認知:不同幼兒,尤其是不同年級幼兒所持的判斷依據是不同的,分別屬於不同的認知水平。第一級水平,幼兒僅僅停留在外部形態上。例如,“小朋友有頭,所以是有生命的”。這說明幼兒認為是否具有生命的關鍵在於有無重要的身體器官。第二級水平,幼兒停留在“是不是會動”這個問題上。這說明幼兒認為是否具有生命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動。據此,也有一部分幼兒認為“椅子是可以拖動的,所以它也是有生命的”。第三級水平,幼兒已能初步把握生命的本質,尤其部分大班幼兒,把是否能夠生長、死亡、有無媽媽作為判斷標準。

② 幼兒對自我保護知識的認知:大部分幼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其中,大、中班幼兒的自我保護知識和技能高於小班幼兒。小班幼兒對於很多狀況無法應對,而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經驗和對問題的認知,自我保護的方法更加現實有效。

③ 幼兒關愛生命的表現:幼兒對於生命的關愛同樣是生命認知的一部分。這一維度的問題主要通過考察幼兒對於其所熟悉的生命體狀況的感受行為,了解幼兒關愛生命的表現。絕大多數幼兒是有愛心的,知道愛護動物、保護植物、愛惜環境、愛護朋友和老人。

(2)國小兒童

6~7歲:此階段的兒童一般不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會認為人死亡只是暫時睡著了的現象,過一段時間還會再醒過來。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要注意儘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此問題。如果被問到時,儘量避免用“他走了”、“他睡著了”等來回答。

7~9歲:孩子已經對死亡有了較客觀的認識。他們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獲取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認識到死亡是永久地離別,認同自己也會死亡。

10~12歲:此階段的孩子對死亡的態度接近成年人。

(3)青春期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和理智的判斷能力。他們與成年人一樣都會認為人會死亡的事實,也會對死亡感到悲痛、傷心。但是他們的感情會表現出很多困惑。一方面,他們很難接受死亡造成的事實,另一方面死亡帶來的恐懼會造成情感上的長期困惑。

我國現狀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增長,逐漸進入老齡社會,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死亡是個“不吉利”的話題。無論文化上還是制度上都存在空白,我們沒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學校也沒有開展關於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

在我國,死亡教育極度缺乏。我國沒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學校也沒有開展關於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在對111位喪親人士的調查中發現,逾七成面對失眠、健康變差等問題,82%人於親人去世後常感孤獨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殺念頭。

關於死亡,孩子們的說法各有不同:

“什麼是死亡?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想就跟《植物大戰殭屍》一樣,要去打仗吧。”

“死亡就是……就是像馬航一樣,飛著飛著人就不見了。”

“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死亡應該就像雷鋒、孫絡絡一樣,肉體沒了,靈魂還在。”

“死了就會變成星星了。”

“人死了我們就看不見他了,但他還能在天上看見我們。”

“死了就是搬到一個很小的房子裡,裡頭沒陽光,很孤單很寂寞。”

家長們大多相當避諱“死”字,他們這樣“美化”死亡:

“靈魂想要離開肉體,回到天空中去”

“‘死’就是到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那裡很美,但現在你還不能去。”

“死了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

“就是另外一個國度去了,去了之後,就不能回來了。”

“XX(去世的人)享福去了。”

絕大多數孩子坦言父母一般不讓他們提關於死亡的話題,他們對死亡的理解更多是來自影視作品和書籍,以及在學校接受的一些關於愛國英烈的主題教育。

50位家長中,有8成都怕犯忌,在孩子面前不提“死”字,孩子逼問,才委婉地“美化”一下,匆匆帶過。

在中國,受自古以來的傳統風俗影響,“死”成為一個遭人避諱的字眼。當不好的事情發生,人們會下意識地在孩子面前閉口不談,想把災難、恐怖、黑暗等隔離在孩子的世界之外,避免他受傷害。

其實,最好的保護,是家人親口告訴孩子壞訊息,並教他如何直面現實。美國家長便是如此,他們會讓孩子從小接受正確的死亡教育,讓孩子毫無陰影地正確對待生死,通過實現更有意義的事來提升生命質量。

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四處在提倡健康壽命,因為中國預期壽命已經到了76歲。如果一個人從65歲就開始進醫院,不管對個人還是對這個社會,代價都很大。但是另一方面,醫學在延長預期壽命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前端。在解放之前,我們的預期壽命才四十多歲,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生兒死亡率高,這極大的拉低平均水平。進入新中國之後,保健等各方面做得非常好,新生兒死亡率大量下降,因此伴隨著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醫療的保障,我們平均預期壽命在增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