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考

歲考,明、清各省提學官主持的考試。提學官在任三年,兩試諸生,此為其一。亦稱歲試。

基本信息

釋義

1.古代每年對官吏政績的考核。

《北史·樓寶傳》:“時邊事屢興,人多流散,及寳至,稍安集之,殘壞舊宅,皆命葺構,人歸繼路,歲考為天下最。”

2.明代提學官和清代學政,每年對所屬府、州、縣生員、廩生舉行的考試。分別優劣,酌定賞罰。凡府、州、縣的生員、增生、廩生皆須應歲考。《初刻拍案驚奇》卷十:“目今提學要到台州歲考,待官人考了優等,就出吉帖便是。”《明史·選舉志一》:“提學官在任三歲,兩試諸生。先以六等試諸生優劣,謂之歲考。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一二等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增遞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六等黜革。”《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他便收拾行裝,去應歲考。”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的成因》:“俗語說:‘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為難。”

考試規則

秀才升附生,附生升增生,增生升廩生,皆由歲考升級而來。
學政到任後,第一年考歲考。限一年完成學業檢查。先由各府,州,縣學署令各下屬之廩,增,附生,到學署填報姓名,年歲,籍貫,體格,三代履歷。再由學署造具生員的升降,丁優,改名,病假清冊,送學政(送學政清冊、有關奏摺和上諭)。

考試內容

內容,除四書文,五經文,五言六韻外,晚清有策論。考一等者,附生補增生,增生補廩生。二等無升降,廩生停米。三四等及格,五六等由藍衫改著青衫,由縣學改入社學,更有用戒尺戒板打手心,革去秀才功名。

考試意義

所屬府、州、縣的生員均須應考。依考試成績,分六等黜陟。明制,一、二等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生、增生各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由藍衫改穿青衫),六等黜革。一等前列而原非廩、增者,如本學有缺,依次充補。清制大體相同。道光後稍寬,大多為一、二、三等,偶有四等,罕見五、六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