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論

策論

策論在古時指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清末科舉廢八股文,用策論代替。特點是以論點作為寫作的中心。”清康熙年間取士,曾改試策論,不久廢;到光緒季年,凡鄉試、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廢八股文,改試策論,不久亦廢。當然,不要擔心觀點會引起爭議,不要擔心有人跟貼亂罵,越能夠引起爭議、引發討論的文章,越能夠加速你的成名。其實不然,在古代,朝廷開科選士,向來以“策論”作為主攻,文采飛逸者更好,但你的見解獨到,才是上上之選,皇帝就當時的時政、農事、民風等問題出題,由考生對答,這就是對策。

基本概念

[discourse on polities;a type of essay in feudal China] 古時指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清末科舉廢八股文,用策論代替。

策是策問,論是議論文。宋金科舉制度。曾用以取士。《宋史·馮拯傳》:“拯與王旦論選舉帝前。拯請兼考策論,不專以詩賦為進退。”《金史·章宗紀三》:“會試,取策論、詞賦、經義,不得過六百人。”清康熙年間取士,曾改試策論,不久廢;到光緒季年,凡鄉試、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廢八股文,改試策論,不久亦廢。

策,古代考試以問題書之於策,令應試者作答

策論策論
,成為“策問”,也簡稱為“策”,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後漢書·邊韶傳》:“著詩、頌、碑、銘、書、策凡十五篇。”

古時指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清末科舉廢八股文,用策論代替。

就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宋 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試士的項目之一。

策論的特點:以論點作為寫作的中心

分條析理,解紛排難,於立談之間樹聲望。要贏得更多的人對你注意,對你賞識,對你讚許,想與你交往,那就多寫自己的觀點,一事一議,一篇文章只表達一個觀點,簡潔而有力,犀利而練達。

當然,不要擔心觀點會引起爭議,不要擔心有人跟貼亂罵,越能夠引起爭議、引發討論的文章,越能夠加速你的成名。

策論在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作用

人們總是把古代的科舉視作八股文的考場,以偏帶全,認為那就是不可取的老傳統。

其實不然,在古代,朝廷開科選士,向來以“策論”作為主攻,文采飛逸者更好,但你的見解獨到,才是上上之選,皇帝就當時的時政、農事、民風等問題出題,由考生對答,這就是對策。譬如:皇帝問你,如何征服西夏,你來提出自己的想法、見解和觀點,策論做得好,馬上就可以外放做官,或者進入翰林培養。

反觀我們的聯考制度,一直是以“掉書袋”為中心,考試的內容,無不是以你記住了書里的多少內容作為考試的依據,“論”一直以來,都沒有被重視。反觀古代,士子聚會、將官言事、百官奏摺、朝廷議政,無不是言來論去,討論為綱,談天論地,以見解評高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也是建立在《貞觀政要》諸位官員的經邦論道、極而言之的基礎之上,古有“一言興邦”,正是此理。

只有國小文化的人,你也不能說他就沒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見解,自己的主張,自己的識解,他們往往也有其可取之處,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

引證解釋

指就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

宋 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試士的項目之一。 宋 蘇軾 《擬進士對御試策引狀》:“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工,曲盡其巧,自 嘉祐 以來,以古文為貴,則策論盛行於世,而詩賦幾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無不化。”《金史·選舉志一》:“初但試策,後增試論,所謂策論進士也。” 明 張寧 《方洲雜言》:“公以予策論頗優,而經書義不及彼卷,遂以 彭華 為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八股文舊事》:“ 康熙 二年癸卯八月,定試士不用八股時文,用策論制,分二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