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特產

鰣魚頭小肚大,型秀而扁,似魴而長,色白如銀。重量每條一般為四、五斤,較小的三斤左右,最大的不超過十六斤,每逢農曆穀雨到夏至季節,進入長江產卵時方出,過時不見,故名鰣魚。鰣魚起水即死,最易餒敗,這是它的不足之處。捕捉鰣魚時,要邊捉邊冰,以保新鮮。燒鰣魚時不必去鱗,因魚鱗下含脂肪較多,這是區別於其他鮮魚的不同點,鰣魚一般宜清燉,新鮮鰣魚加豬油、火腿片、香菇、筍片和調料,魚嫩味鮮,鱗白如銀,湯清味濃,別有美味。早在封建皇朝,就列為朝廷和官府名菜。現仍是江南夏令的珍餚佳饌。鰣魚也可紅燒,油炸,則風味全失。

特產類別

(一)鰣 魚
鰣魚不僅味美聞世,而且營養極為豐富,據<<長壽雜誌>>刊載:魯魚肉每一百克中,含蛋白質十六點九克,脂肪十六點九克,鈣三十三毫克,磷二百十六毫克,鐵二點一毫克,核黃素零點一四毫克,尼克酸四毫克,具有補虛勞,快胃氣的強身功效。
解放後,武進鰣魚產量一般年景為二、三萬斤,最高為1974年,產量達十五萬斤左右,是歷史上的特高產。鰣魚在解放後屬國家收購產品,由水產公司經銷,除供應國內大城市外,還遠銷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是外貿的主要食品之一。武進捕捉鰣魚,只有圩塘捕撈大隊三十多隻漁船,主要產區在沙洲一帶,是武進漁民歷史上發現的漁場。捕獲的新鮮鰣魚當即交由沙洲水產公司收購。武進食品公司從1977年才開始收購,當年收購價每市斤七角五分。後來價格逐年調高,1983年每市斤:收購價一元八角八分,零售價八元。供應僑匯。每斤五元,收券六張。
(二)刀 魚
刀魚,頭大體長尾巴小,咀邊生有十二根鬍子,重量每條一般為三兩左右,最大的不超過一斤。刀魚原生長在大海,每年雨水到穀雨季節進入長江產卵,過時罕見。漁民乘機捕捉,起水即死。
刀魚肉質細膩,味道鮮美,適宜清燉,如加上燕筍、香菇、板油,更有美味,為江南春季名菜。但魚剌較多,給食用時帶來不便,這是它的不足之處。刀魚也可紅燒,則魚肉易碎,鮮味全失。
刀魚產量,解放前查無記載。解放後一般年景可捕四—萬斤,1974年最高,達七萬多斤,是記載以來的最高產。
(三)銀 魚
銀魚身圓而細長,從頭到尾不滿三寸,無鱗無刺,潔白如銀,故名銀魚。主要產區為太湖、滆湖及太滆運河,初夏捕捉,宜與雞蛋燉或炒,別有美味。銀魚還可曬乾保存,稱之銀魚乾。
(四)芝麻糖
芝麻糖的由來,查無記載。在民國年間,縣南農村就開設糖坊,製作芝麻糖,各地逢迎神賽會作集演戲時均有芝麻糖售賣。後來遠銷上海等地,聞名江南,成為武進特產。
主要原料,用大米、大麥芽、芝麻製成。加工過程複雜,全憑手工操作,行家謂:“搭糖技術高,餡心不用包,”糖坯製成後大如中指,外粘芝麻,內有餡心,味鮮甜香脆。但如經東南風久吹,容易溶化,這是它的不足之處。
芝麻糖後來發展到麻糕糖,韌而軟;寸金糖,酥而甜;囪管糖,空而脆;澆切片,薄而香,各有各的特點,質量超過芝麻糖。
各類芝麻糖在晚秋和冬季生產(容易保管),春、夏停止,每斤售價一元左右。
(五)五 香 蘿 卜 乾
五香蘿蔔乾,又稱甜香蘿蔔乾。解放前就遠銷國外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是武進特產。
解放後,我縣五十年代醃製的升龍牌、八掛牌蘿蔔乾,由上海天祥隆進出口商行外銷,享有盛名。1983年縣醃製廠生產的黃金龍甜香蘿蔔乾被省評為優質產品,名列全省第一,全年出口三百四十三噸。
五香蘿蔔乾的主要原料是紅蘿蔔。據奔牛地區農民口述,早在1870年前後就種植紅蘿蔔,至今已有一百餘歷史。當地農民自醃自吃,作為家常便菜。到1931年,商人開始收購白片,加香料和調味品,經過加工製作,醃成五香蘿蔔乾。鹹、甜、香、脆、嫩,美味可口,先在國內市場打開銷路,後遠銷國外。解放後醃製更加精細、衛生,為商業部門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六)螃 蟹
螃蟹,學名中華絨鰲蟹。武進螃蟹分混水蟹和清水蟹兩種。混水蟹產於長江的內河,如孟城、小河、魏村、圩塘等鄉;清水蟹產於滆湖周圍的寨橋、坊前、加澤、村前、東安等鄉,太湖北岸的雪堰、潘家鄉以及鄭陸鄉的黃天盪。尤以黃天盪的金爪玉臍蟹為最佳。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吃了黃天盪之蟹 ,封為“金爪之王牌”。
螃蟹的特徵呈扁圓形,有兩隻蟹鉗,八隻蟹腳,青殼、白臍、金爪、黃毛,行走橫爬。大蟹每隻約重半斤左右,一般每隻二至四兩。
蟹喜在清水中生長,以水中的魚、蝦、小螺獅、水草作為食料。夏天蟹喜涼爽,棲身在淺水黃泥硬土上。冬天入洞,或藏在深水底下的水草叢中。
螃蟹在海水中生育,淡水中成長。每年十月之後,蟹殼變青,爬行矯鍵,肉質堅實,性腺成熟,便集結向海,淡水匯合處交配產卵,形成每年的蟹訊,十一月是捕蟹的旺季。
解放後,水產事業有了發展,國家在滆湖中投放螃蟹幼苗,螃蟹有了增加。人們食用螃蟹,一般為煮吃或蒸吃,如用米醋蘸吃,別有風味,蟹肉宜做膩蟹糊、炒蟹及小籠包子,為名菜和點心佳品,聞名江南。
(七) 野 味
黃雀:稻穀金黃的九、十月間,黃雀飛來武進,群集蘆葦中棲息,以寨橋靈台地區較多,農民夜間輕輕走入蘆葦叢中捕捉,俗稱“黃雀”。食用宜炒不宜煮,最好中間塞肉油炸,肉味香厚,名聞遐邇。1970年以後黃雀漸漸稀少。
野鴨:形如家鴨,善飛能泳,喜宿蘆葦草灘,秋冬較多,用鳥槍捕捉。野鴨宜炒食,肉質鮮嫩味美,為待客佳肴,以對鴨、六鴨、八鴨為最佳。
野雞:形如家雞,尾巴毛特別長,雄的羽毛鮮艷,五顏六色。喜宿麥田草叢,冬春較多,夏秋少見。野雞宜炒食,味鮮肉嫩,如加新鮮雪裡蕻、冬筍和炒,為冬春季佳肴。
(八)豆 灸 餅
武進豆灸餅,歷史悠久。據《武進文史資料》刊載,清乾隆丁丑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常州,由大學士劉綸陪同,到一處清淨洒家,喊上一大盤油炸夾心豆灸。劉綸隨口說:“趁熱趁熱”,乾隆把油炸豆灸餅全部吃光。乾隆回京後還想吃“趁熱”,弄得大小太監驚恐萬狀。後經劉綸奏明“趁熱”為常州物產豆灸餅時,乾隆才得知吃的豆灸餅,從此豆灸餅即聞名皇城。
豆灸餅的主要原料是白豇豆,用水浸透,水磨成漿,放在平底鍋里用文火製作,形銅錢大小,色澤黃白,質地鬆軟,可供清燉或油炸食用。清燉酥軟,不嚼而碎,適合老胃口;油炸香脆,比清燉味美,為素食佳品。還有一種大豆炙餅,形如銀元,食用時中夾碎肉油炸,稱為夾肉豆炙餅,味道更美,1983年大小豆炙餅每斤售價為四角左右,價物美,名揚蘇南。

相關內容

地理特產 小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