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概況
武漢大學微電子與信息技術研究院是武漢大學為了充分發揮海外教學優勢,促進學校多學科交叉與融合,加快武漢大學微電子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於2004年4月發文(武大科理字[2004]20號),以電子信息學院、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算機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為基礎組建而成,由王高峰教授任院長,是武漢大學一個跨學科、集科研和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研究院依託武漢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學科幾十年的深厚積累,有雄厚的技術和學術優勢,是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建設學科、武漢大學“985工程”建設學科,其所在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研究院自成立以來,通過和校內相關院系的通力合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中部地區特別是武漢微電子碩士、博士等高級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的重要基地之一。研究院定位於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套用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瞄準本領域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創新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力爭建立高起點、高水平的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積體電路研究交流平台,成為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IC設計軟體自主產權搖籃、國家高頻積體電路研究中心。研究院發展
經過5年多的努力,研究院在積體電路設計自動化(EDA)、數字積體電路、射頻及光電積體電路、微納電子器件和嵌入式系統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並逐步形成一支高水準、精英式的科研教學隊伍。研究院的教師結構:專職教師約占60%;國內外客座教師約占40%。專職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年輕教師約占2/3,留學歸國人員約占1/2。到2008年初為止,研究院已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其中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一項並獲全優評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橫向項目17項,發表科學論文100餘篇,已培養博士15人、碩士41人;在讀博士15人;在讀碩士12人;工程碩士52人;出境交流7人次;派出實習20餘人次;進入頂尖IC&EDA公司15人;出國繼續學習9人,所培養的畢業生已成為我國積體電路領域的中堅力量。(以上統計數據截止時間:2009年9月)研究院的運作以國家戰略需求和提高相關科研領域國際競爭力為導向,走國際合作辦學和與工業界緊密結合的道路。與數所世界著名高校聯合辦學,培養國際化人才。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聯合培養平台,使科研與套用緊密地結合,同時通過企業捐贈、技術合作等方式創造了先進的軟硬體科研環境,極大地提高了開發能力和科研水平。研究院聘請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或工業界有專長的技術專家擔任兼職教師。研究院從電子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和數學學院招收碩、博士研究生,也招收積體電路工程碩士,從事微電子技術相關方向的跨學科研究。到2008年初為止,研究院的畢業研究生中已有5位赴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深造,培養的博士生中有5人直接進入國際化的積體電路大公司工作。
研究院的發展目標是在微電子領域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套用技術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院將依託原有基礎和優勢,吸納國際先進經驗,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體制,跨越式地培養我國微電子產業飛速發展所急需的高級實用型人才,為我國從積體電路套用大國過渡到積體電路技術強國做出重大貢獻。
現任領導
院長
王高峰,男,留美雙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湖北省英山縣人。1990年1月獲得美方全額獎學金去美國留學,1993年12月獲得美國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學電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博士學位。其後師從積體電路領域世界著名科學家、TCAD之父、 美國工程院院士Robert W. Dutton教授,獲得美國斯坦福(Stanford)大學科學計算(Scientific Computing)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黃彰任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微電子與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1993年12月至1996年5月,王高峰博士作為一名Scientist在美國Tanner Research 公司進行積體電路模擬及設計軟體的研究及開發。1996年6月至2001年1月,作為Principal Engineer在世界上最大的積體電路設計軟體公司Synopsys, Inc.從事科學研究及新產品開發。1999年夏天曾受邀到美國貝爾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工作。2000年發起創辦美國英迪光訊公司(Intpax, Inc.),並出任該公司的首席技術長(CTO)。2003年發起創辦美國矽翔微機電公司(SiargoLtd.),並出任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CTO)。2001年9月在武漢大學籌建黃彰任信息技術研究所。2004年回國正式受聘於武漢大學,建立微電子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至今。王高峰博士已發表科研論文199篇,SCI收錄66篇(含待收錄SCI源6篇),EI收錄136篇(含待收錄EI源18篇),被SCI引用245篇次(他引191篇次)。在其所屬專業國際頂級期刊IEEE上共發表25篇論文。擁有13項已授權專利(包括美國專利10項,中國專利3項),另有3項美國專利正在審批中。王高峰博士同時也是多個IEEE Transactions雜誌的審稿人,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審稿人。並在2001年被選為IEEE資深會員(Senior Member)。2005年入選(馬奎斯)美國名人錄,2006年入選(馬奎斯)世界名人錄和(馬奎斯)科學工程名人錄。
王高峰博士的研究領域包括高頻高速積體電路及微機電系統(MEMS),微納電子學,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電磁場工程,通訊工程、信號處理及人工智慧等。王高峰博士承擔的國家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任基金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副院長
胡繼承,湖北人,博士。先後在武漢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做博士後研究。回國後在武漢大學微電子研究院擔任專職教授併兼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方向:軟體系統開發、嵌入式系統軟硬體開發、信號處理(圖像、語音識別)、小波分析和套用。研究院組成
EDA軟體工程研究室
該研究室現有兩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兩位具有博士學位的年青講師。致力於開發快速、精確且高性能的具有自我智慧財產權的超深亞微米積體電路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積體電路目前已發展到超深亞微米階段,可以在幾平方厘米的晶片上集成數千萬個電晶體,從而導致積體電路只能通過EDA平台來進行設計。EDA平台是指以計算機為工作平台,融合了套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智慧型化技術等最新成果而研製成的電子設計通用工具軟體,它涵蓋了電子設計、建模、仿真、驗證、製造全過程的所有技術。王高峰教授領導EDA軟體工程研究室研發成功了互連線寄生參數提取工具集,包括器件級(電晶體級)參數提取和全晶片(full chip)參數提取。該軟體主要用於從版圖提取互連線之間的寄生參數,包括寄生電容(C)和寄生電感(L)。輸出包括了各種寄生參數的電路網表進行模擬驗證,以確保真正製造出來的積體電路符合設計需求。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兩個版本QXT1.0和QXT2.0的設計軟體。研究室組成人員:王高峰、梁意文、孫世磊、汪鼎文。
數字積體電路研究室
該研究室現有三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和一名副教授。①李元香教授將可程式邏輯器件的可重配置特性與演化算法相結合提出了的一種新的硬體設計方法,它通過模擬自然的演化過程,將演化算法用於硬體電路以及電子電路系統的自動設計,使硬體具有自適應、自組織、自修復等進化特徵,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配置和結構,動態適應生存環境。②曹陽教授和李德識教授集中於IP核技術的研究與設計。③江先陽副教授參與的驪山RISC CPU的設計和曙光超級計算機體系的研製都已經轉化成產品得到套用。研究室組成人員:江先陽、曹陽、李德識、李元香。
積體電路工程套用中心
該研究室現有一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位教授和一位具有博士學位的年青講師。主要從事嵌入式作業系統研究,嵌入式軟體設計,圖像採集、處理和傳輸的研究。①嵌入式作業系統研究主要是以ARM9平台為目標板,對嵌入式Linux,WinCE等嵌入式作業系統進行剪裁,針對特定的平台進行移植,設計出好的作業系統核心和套用操作界面。②在圖形與圖像處理算法、硬體電路設計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其中主要的研究技術積累包括:A)ADI DSP技術及套用;B)TI系列DSP技術及套用;C)FPGA技術及其套用;D)高速大容量數據採集記錄技術;E)圖像信號發生器;F)高速海量圖像處理平台等等。積體電路工程中心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系統,以滿足國家和行業部門的需求,該工程中心將是本實驗室服務於社會的主要機構。我們將通過該工程中心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進行實用型轉化,並承接和管理橫向合作項目。研究室組成人員:鄧德祥、胡繼承、陳曦。
射頻及微波積體電路研究室
該研究室現有一位教授、一位副教授和一位具有博士學位的年青講師。該研究室將射頻和數模混合積體電路設計,射頻與微波器件建模和射頻和微波電路EDA軟體工具開發作為研究的三個主要發展方向。通過整合武漢大學在射頻和微波研究方面的已有資源,達到提高射頻和微波積體電路研究方面的科研水平,進一步促進科研成果向產業化力度,積極推進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公司和科研機構共建科研實驗室。研究室組成:江金光、陳章友、祁昶。
光積體電路研究室
該研究室現有一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位教授和一位副教授。該研究室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①新型集成光學器件的建模、仿真及CAD工具開發;②光互連的建模、仿真及CAD工具開發。在光積體電路領域有豐富的研究和教學實踐經驗。竇任生教授長期從事光學和雷射技術方面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工作,研製過空心陰極氣體雷射器、檢測和裝配精密儀器的光學工作平台、用於光通信器件生產的光學設備等;從事過光子相干光譜學、光學模式識別、圖象處理、自適應光學等實驗研究。發明了一種利用單一液晶光空間調製器能同時進行光波面的測量和校正的自適應光學系統。曾立波教授是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理事,分析儀器學會微分析儀器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光譜成像分析系統的研製與開發”, 項目經費400萬元。作為核心成員參加國家十五攻關項目“科學儀器通用軟體平台的研製與開發”和國家九五攻關項目“阿達瑪變換顯微圖像分析儀”。主持並完成多項重大課題,鑑定(驗收)結論優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成果多次被選為科技部大型儀器改造技術推廣項目,並在清華大學等80多家單位使用,受到廣泛好評。研製成功的電調諧濾光顯微可見光光譜成像濾光器件,在顯微圖像分析的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研究室組成人員:曾立波、竇任生、石新智。
半導體器件研究室
半導體器件研究室主要研究積體電路中使用的微納電子器件的建模、仿真及設計。隨著積體電路產業不斷發展,晶片體積不斷縮小,典型加工尺寸已由微米級進入到納米級(λ<45nm)。傳統的矽工藝中出現了一系列量子級的新效應,為保證此尺度下正確描述器件和電路的工作狀態,這些效應將不能被忽略。此外,為解決矽工藝的困難,一些嶄新的工藝方法,如碳納米管場效應管,不斷出現。對這些新效應、新工藝、新方法的分析、建模、仿真以及將它們對器件的影響正確的反映就成為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工作。微納電子器件研究室的總體研究方向即是對此微納尺度下積體電路中有源器件模型,特別是納米級場效應管的研究。研究工作包括對已有量子器件數值模型的解析化、對微納MOS器件量子效應研究和對碳納米管FET和互連線模型研究。研究室組成人員:王高峰、黃啟俊、常勝。
MEMS器件及工藝研究室
研究MEMS計算機輔助設計(MEMS CAD)技術,在正式試片前用於輔助MEMS產品的設計,1) 對MEMS器件進行模擬,理解微小範圍內的力、熱、電磁等能量之間的相互作用。2)實現MEMS設計和性能分析的高速化、自動化、可視化,實現加工工藝的參數化控制,最佳化MEMS結構和工藝,減少試製成本;3) 縮短設計、製作周期,提高製作過程的可重複性,從而大大提高MEMS器件的性能-價格比,增強市場競爭力。預期目標:開發出可達到實用的新型微流體器件;開發出微納系統級、器件級MEMS CAD工具,實現MEMS建模、仿真及可視化。總體而言,我們的MEMS研究室將致力於MEMS器件的設計、仿真及驗證、加工工藝、系統集成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室人員組成:方國家、劉鋒、周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