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欽商盛宣懷》作者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出生於江蘇常州府武進縣龍溪,逝世於上海),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清末的一個政治家、企業家和福利事業家,官僚買辦。1879年,署天津河間兵備道。1884年,赴粵辦理沙面事件;同年,署天津海關道。1885年,任招商局督辦。1886年,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道台兼東海關監督。次年,在煙臺獨資經營客貨海運,航運範圍不僅擴大到山東整個沿海,而且還開闢了煙臺至旅順的航線。1891年春,在煙臺設立膠東第一廣仁堂慈善機構。次年,任直隸津海關道兼直隸津海關監督。1896年,任鐵路公司督辦,接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奏設南洋公學於上海。1902年,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欽商盛宣懷》結合時代大背景,選取盛宣懷一生的主要活動加以描述,以期能客觀地評價這個人物。
目錄
第一章 常州出世
第二章 青少年時的經歷
第三章 入李鴻章幕
第四章 初涉洋務
第五章 參與輪船招商局
第六章 關注外事和籌備湖北礦務
第七章 一波三折
第八章 辦礦挫折
第九章 經營電報局
第十章 獨攬招商局大權
第十一章 總理華盛織布局
第十二章 督辦漢陽鐵廠和鐵路總公司
第十三章 創辦中國通商銀行
第十四章 辦北洋大學堂和南洋公學
第十五章 導演東南互保
第十六章 與袁世凱的恩恩怨怨
第十七章 總理漢冶萍公司
第十八章 流亡日本
第十九章 上海豪門
第二十章 身前身後
盛宣懷年表
後記
精彩書摘
數月的考察下來,凡盛宣懷所經手諸事,李鴻章皆十分滿意,覺得很能為自己分憂解難,承擔要任,符合他用人的標準,尤其是致用的能力很突出,於是李鴻章逐漸開始將一些洋務重任交於盛宣懷去辦,盛宣懷開始涉足洋務。清政府規定直隸移駐天津,一切洋務海防事宜交於直隸總督經管,並添設津海關道,專管原三口通商大臣辦理的中外交涉事件(不能處理的事才轉直督)及新鈔兩關稅務,天津成為極其重要的洋務重鎮。盛宣懷後來常居於此,天津也就成為他的發祥地。
這一年的秋冬及次年初,盛宣懷繼續到上海辦理購置淮軍裝備等事,此時起常往上海,2月中旬回常州度歲。一家人歡歡喜喜過了個年,老父親也為兒子這一年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鼓勵他再接再厲,說跟著中堂大人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歷練的呢。年後盛宣懷依依不捨地辭別家人,繼續回天津辦差,此時已經是同治九年:1871年。
從辦天津教案的教訓、經驗中走出來的曾國藩和李鴻章於這年的7月聯名上銜奏請選派聰穎子弟赴外洋各國留學,以加速培養新式人才,半月後朝廷給了答覆:奉旨依議。隨侍李鴻章左右的盛宣懷不忘老友馬建忠,其實在處理天津教案的過程中,李鴻章已從宣懷處對馬建忠有所耳聞,覺得他是個可用之才,曾向盛宣懷提起過招他人幕,因為辦洋務正需要這樣的人才。盛宣懷於是告知馬建忠暫不肯出來人仕,而是打算考了公費的法國留學生學成歸來後再為國效力,李鴻章不斷地點頭稱讚,雖未謀面,但已經對馬建忠有了很好的印象。然而這次朝廷允準的是先由留美歸來的江蘇候補同知容閎帶領一批幼童赴美國學習工程技術(後來成名的中國早期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就是這批幼童之一),李鴻章說,待這批幼童學有成效後,他們準備再說服朝廷選派赴法國的留學生,專門研究學問。說到這裡,他保證,將來一定給馬建忠留一個名額,但仍狡黠地開出條件,那就是學成回來後要為他所用,宣懷趕緊替建忠做了保證。這樣,好友留學的事也就放下心來了、只等朝廷派遣赴法公費留學生的公告,然後把這個好訊息告訴眉叔。
盛夏乃洪水暴漲時節,這一年,直隸又遭巨大水災,饑民遍野。盛康雖然丁憂在家,但秉承父願,時時不忘關心民生疾苦。他組織捐贈棉衣2萬件與災區難民,並命宣懷趕赴淮南北及上海、蘇州、揚州、鎮江等地勸募,集資購糧,由上海雇輪船海運發放到天津。災情緊急,整個秋天,盛宣懷遵從父親的意志,都在奔走於江浙各地,大力開展對直隸的賑災工作,災區所需,他盡力去募集,有時甚至星夜發往天津。以前隨父親在族人中辦義學、建義莊等乃是小範圍的救助活動,而這次救災實為盛宣懷辦理賑務之始。由於成績突出,災情及時得到了緩解,盛康被李鴻章奏請賞加布政使銜。這年冬天,又因克服洪崗等處賊寨,綏遠將軍定安保奏,諸功並加,盛宣懷獲以道員補用並被賞加三品銜及花翎二品頂戴。無論辦賑務、軍事還是外交,盛宣懷都日益成熟。
1871年秋冬時節,盛宣懷還受李鴻章委派,赴日本查看中日通商情況,這是他的首次出外考察。事情起源於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71年1月21日)李鴻章的一份奏摺,他主張與日本立約通商,隨後曾國藩又補充提出,與日本立約不可有“利益均沾”之詞。於是日本於上年即向上請求答應和中國立約,並於4月派伊達宗城、柳原前光為使臣前來議約。清廷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辦理與日本簽訂通商條約事務。七月二十九日(9月13日),李鴻章與日本伊達宗城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及通商章程,這是近代史上中日兩國簽訂的第一個對等條約。此條規大體上按照中國的方案簽訂,主要內容為:兩國互不侵犯領土,互不干涉內政;一國受他國侵略時須互相支援;互派駐外使節;各通商口岸派駐領事,等等。
條約簽訂後,中國去日本經商者甚多,加之又是初次通商,因而秋冬之時,盛宣懷受命去日本考察。此時的日本剛剛經歷了大刀闊斧的明治維新改革,社會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盛宣懷到各處遊歷,在橫濱時又與日本友人中山氏敘談數次,深切體會到改革的神奇功效和必要性,僅僅十幾年的工夫,日本已經由一個備受欺凌的小國成長為一世界強國。中國要自強,大辦洋務乃當務之急,盛宣懷心裡這樣想著,由於在日逗留時間不長,加之封建官僚的出身都決定了他還不可能從根本上去認識日本明治維新中更深層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
過去的兩年,李鴻章幕中人事也稍有變動。楊宗濂經李鴻章保舉,奉旨外放湖北荊宜施道,管轄荊州、宜昌、施南三府,他希望多年的實缺道台終於實現了;薛福辰也外放山東泰安府知府。兩人去京中覲見皇上、太后請訓時,李鴻章特地寫信給時任軍機大臣的好友沈桂芬,托他照應,並送兩人各銀票三千兩,以便京中打點使用,李鴻章愛護幕僚之心由此可見,他也因此可以網羅到人才並盡其所用。薛福辰赴任後,在曾國藩幕中做事的薛二先生薛福成,於1872年3月曾國藩病逝後,被李鴻章慕名邀至幕中,補其兄福辰之缺,周馥本可外放道台,因無人頂替,李鴻章又捨不得他離去,所以暫時留在幕中做總文案。盛宣懷由於資歷淺,文書又不及幕中周馥、薛福辰,營務不及郭松林等,所以仍留在幕中,以待後用。
但從陝西到直隸,短短兩年的時間,他就由知府升為道台,擢升的速度已經相當快了。重要的是他在清政府準備大辦洋務的關鍵時刻走近了洋務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的身邊,這給他提供了常人所無法企及的發展機會和空間。李鴻章善於用人,知道營務、文書都不是宣懷所長,就派他去辦理北洋外交事務及其他洋務事宜,盛宣懷從此開始涉足洋務、並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