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欹( qī )器不滿這個典故出自《荀子·宥坐》。原文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注》:“宥與右同。言人君可置於坐右以為戒也。”字詞翻譯
聞:聽說顧:回頭
欹:傾斜
宥坐: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
挹:舀 惡:哪裡
嘆:嘆息
欹器:故宮博物院里陳列著一對1895年“光緒御製”的高45.5cm、長18.7cra、寬14cra的銅製器物.它的樣子像個插屏,底座上有一個框架,框架的中央吊掛著一個直徑12cra、高14.7cm的杯狀容器,杯狀容器兩邊的乳釘形軸與框架內側的針狀軸銜接,這樣,這個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的方向轉動.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倒人一半時,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掛.將水倒滿後,容器卻自動翻轉,把水全部倒出來,之後容器又偏向一方靜止下來。
譯文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參觀,看見有一個欹器,設計得十分巧妙,就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是置於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警器,空了就傾斜,不空不滿就端正,滿了就翻倒。"孔子接著回頭對他的學生子路說:"灌水進去試試看吧!"
於是,學生舀水往裡面灌。果然,空了就傾斜,滿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滿時器皿就端正。孔子很有感慨地說:"唉!哪裡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