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第一段【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①: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②矣。”
【注釋】
①恕:儒家的倫禮範疇之一,即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②端身:正身,使行為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恕:有國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卻要役使,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兒子卻要求他報恩,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卻要求他順從,這也不是恕。讀書人能明了這三恕的根本意義,就可以算得上行為端正了。”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①,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注釋】
①教:指教育自己的子孫。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思慮,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時候不愛學習,長大後就沒有技能;年老不教導子孫,死後就沒人思念;富有時不願施捨,窮困時就沒人救濟。所以君子年少時想到長大以後的事就要努力學習,年老了想到死後的事就要好好教導兒孫,富有時想到窮困就要致力於施捨。”
【原文】
孔子觀於魯桓公①之廟,有欹器②焉。夫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③。”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④,中⑤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嘆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
子路進曰:“敢問持滿⑥有道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⑦之又損之之道也。”
【注釋】
①魯桓公:惠公子,名軌。在位十八年,後被殺。
②欹(qī)器:容易傾斜倒下的器物。舊註:“欹,傾昃也。”
③宥(yòu)坐之器: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器物,相當於後來的座右銘。
④虛則欹:空虛的時候就傾斜。
⑤中:指水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⑥持滿:據上下文意,此當指不盈不滿,可理解為保守成業。
⑦損:減少。
【譯文】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裡去參觀,在那裡看到一件容易傾倒的器物。於是他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物啊?”守廟人回答說:“這是國君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欹器。”
孔子說:“我聽說國君放在座位右邊的欹器,空虛時就傾倒,水不多不少時就端正,水滿時就倒下。賢明的國君把它作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邊。”說完回頭對弟子說:“灌進水試試。”弟子把水灌進欹器,水不多不少時欹器就端正,水滿時就倒下。孔子感嘆道:“唉,哪有東西盈滿了不倒的呢!”
子路走上前去問道:“請問保守成業有什麼方法嗎?”
孔子說:“聰明睿智的人,用愚朴來保守成業;功蓋天下的人,用謙讓來保守成業;勇力震世的人,用怯懦來保守成業;富有四海的人,用謙卑來保守成業。這就是退損再退損的方法。”
文章評析
這篇也是由許多小議論組成的,大多內容又見《荀子》。“孔子曰”二章,一是說君臣、父子、兄弟間要講恕道,一是講君子要三思。“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章是講“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道理。主張遵守愚、讓、怯、謙的損之又損之道,這就是“滿招損,謙受益”俗語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