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茫茫汝水抱城根

蔡州州治所在的汝南,有汝水流經城旁。 這首詩開頭兩句是汝南人民水災後重建家園的生活寫實。 詩中表現了汝南的地理歷史概況,追溯汝南水災的歷史,重在探素造成水災的政治、軍事原因。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茫茫汝水抱城根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秦觀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燒痕。

千點湘妃枝上淚,一聲杜宇水邊魂。

遙憐鴻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賊負恩。

粉堞女牆都已盡,恍如陶侃夢天門

作品賞析

《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共有兩首,這是第一首。這組詩是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秦觀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教授時之作。“太守向公”,據《桐江詩話》說即“郡將向宗回團練”(《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詩人玉屑》引)。向宗回有“登城詩”,秦觀“次韻兩篇”。組詩描述蔡州的地理、歷史概況,表現了作者關懷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是秦觀七律中的名作。

蔡州州治所在的汝南,有汝水流經城旁。詩人在《汝水漲溢說》一文里說,“汝南風物甚美”而“水潦為患”,入夏以後,“道路化為陂波”,“城堞危險,濕氣熏蒸”,“歲歲如此”。文中所作介紹,對了解此詩寫作背景,很有幫助。詩人在郡守登城眺望時,由郡城地理形勢、眼前景物生髮出有關歷史與現實的感嘆,很能發人深省。

這首詩開頭兩句是汝南人民水災後重建家園的生活寫實。汝水“抱城”奔流的勢頭和火種田中的“燒痕”換新綠的場景,告訴人們:春色被“偷”到人間,人們正在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與災情回憶結合起來。“湘妃淚”、“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淚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規的典故,喻指災區人民家散人亡,拭淚招魂的悽慘情狀。詩人眼中見到的修竹影,耳邊聽到的子規聲,喚起他對災民的深切同情。千萬點血淚,一聲聲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災,無家可歸,慘不忍睹的鏡頭,如同就在詩人眼前。五六句回顧了造成水災的歷史根源:漢代、唐代留下的隱患和禍根。前句指西漢末年翟方進為相,奏廢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鴻隙陂,從此“水無歸宿”,經常為害。下句指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吳元濟割據蔡州等地,對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雖為李愬討平,卻貽禍無窮。這些往事,追想起來,都是令詩人哀傷憤慨的。七八句說城堞傾圮已盡,希望太守重加治理。《晉書·陶侃傳》有陶侃“少時夢生八翼而上天門”,後來“位至八州都督”的傳說,詩人以陶侃來擬向宗回,祝願他像陶侃那樣,為鞏固趙宋王朝而效力。

詩中表現了汝南的地理歷史概況,追溯汝南水災的歷史,重在探素造成水災的政治、軍事原因。上半部分寫人民重建家園的辛勤勞動和水患帶來的嚴重後果,下半部分指斥漢、唐兩朝當國宰相和亂臣賊子的所作所為,對太守向宗回寄予了希望。詩人從國家利益著眼,向地方長官提出建議,對人民生活表示關切,是應該受到肯定的。“茫茫”二句寫汝水抱城奔流,春色中帶有燒痕,詩人主要藉助“燒痕”於無人處寫出人來。而“偷”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千點”二句假物寓人,借景抒情,也於無人處寫出人來。它既有烘托前兩句的作用,也能增強對讀者的感染力。“遙憐”二句由漢代的昏庸宰相說到唐代的亂臣賊子,也是句句有人。回顧汝南歷史,一正一反,給人不少啟示。末句“陶侃夢天門”的祝願指名道姓,對照明顯。

秦觀是小小的教官,向宗回曾多次請他代撰境內受祭祀之神的文章,可見對他是尊重的。在郡守登樓眺望時,他的次韻之作,詠史憫時,發了很多感慨。這首詩能擺脫一般“次韻”詩的窠臼,所以能成為名作。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1085年(元豐八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因元祐年間(1086-1094)黨爭,屢遭貶謫。早年遊學於蘇軾門下,文辭為蘇軾所賞識。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尤工詞,婉麗精密。有《淮海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