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其中的“湖埭”就是指樂清市翁垟鎮前湖埭村,“龍船”指的是以樂清首飾龍為引導的檔龍。
習俗
樂清鄉風純樸,尤以元宵節前後滾龍燈最能體現。魚燈、龍燈、獅子燈、走馬燈、檔龍燈等輪番上場、走街串巷、敲敲打打好不熱鬧。 正月初三到十七正是鬧龍燈的最佳時候。每天都有隊伍扛著檔龍和手栻龍在村子裡穿梭,鑼鼓開道、威風凜凜。 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七晚上(各村不一)。夜幕完全降臨的時候,長長的隊伍由大道上走來,村里男女老少便涌到了田頭。待走近時,煙花騰空而起,和鞭炮聲響成一片。在黑黢黢的田野里,老人孩子臉色肅穆、徐徐前進。在一河邊,孩子們將手中的冥燈扔進火堆,拔腿就跑,惟恐邪惡撲身而來。 緊接著,隊伍撤離,回去燒龍。在一廟宇內,早已聚集了黑壓壓的人群,大家手捧燃香無比虔誠。檔龍被抬回原位,保存好以供來年再用;而手栻龍則被請到廟內,眾人向祖宗供奉後焚燒,進行“收殤”,所謂“送龍上天”。在一片火光和煙花、鞭炮聲中,眾人急急撤離,“咣當”一聲大門緊閉。三天以內,不準開門,整個活動便告結束。
工藝介紹
檔龍
主要流行於柳市、翁垟鎮一帶。它是用木頭雕刻而成,前有龍頭,後有龍尾,中間正檔30多檔,連成一條長25—30米的檔龍。龍頭龍尾處各裝有三至五個木雕小亭子,亭中雕塑2至7個人物。節與節之間,用榆樹雕成檔肖,肖上又有3至5個人物,每一組人物皆成一齣戲。正檔和檔板上也雕有浮雕紋樣,檔龍全身無處不雕。這些全出自民間雕刻工藝名匠之手。每檔板中間,有一盞檔燈,燈前立一騎獸人物像,燈後有午門旗麾。 翁垟鎮前湖埭村手栻龍是從樂成鎮某村定做的,而檔龍卻是村里很久以前留下來的,長33米、重2000多公斤、共16節。據說價值50餘萬元,可能是我市最重的一條。
手栻龍
也稱首飾龍。它將古代的書畫、剪紙、雕刻、刺繡、彩塑藝術和傳統的編織、彩扎、糊裱工藝及木製齒輪傳動裝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集眾多藝術之大成,融各家精彩於一身,深深地體現了樂清人民的聰明才智。在明代對此燈已有記載。“村落糊楮象龍首尾,裁版為身,機轉轆轤,篝燈於上,從以金鼓,沿門索賞、謂之龍船燈”。(明姜準《岐海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