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寺概況
寺名由來自有因緣:早年西藏的葛列仁波切 (Gelek Rinpoche) 在檳城開示《菩提道次第論》,梁嘉棟居士(寺院主持唯悟法師)為他作翻譯,請求仁波切為正在興建中的寺院立名。仁波切在巡視了建寺工地後﹐吩咐另外一位翻譯員邱寶光居士列出中國大陸聞名的佛寺﹐好讓他從中選出寺名,卻沒有一個名字元合他的心意。於是,他寫下了﹕ Temple of Fragrance of sandalwood ,即檀香寺。由此,凡馬來西亞檀香佛教福利會轄下的機構都冠上檀香二字。峇央峇汝佛教會也改為檀香佛教會。 1992 年梁嘉棟居士出家,剃於修靜長老座下, 法號唯悟。法師出家以後更積極地投身佛教事業。
大悲樓是檀香寺的第一期建設﹐當時除了大悲殿以外﹐還有幼稚園﹑視聽中心﹑圖書館﹑辦公室﹑素食堂等。很快的場地便不敷套用﹐於是便展開策劃﹐籌建第二期的七層大樓。檀香大樓於 1997 年建竣, 1998 年開始陸續啟用,全面投入弘法利生的工作。大雄殿
大雄殿位於檀香大樓最高一層,走出電梯,經過長廊,進入殿中,一尊由樟木雕成的釋迦牟尼佛,目光慈祥,靜穆安詳,鎮坐於大殿中央,流露出佛陀慈悲的聖德,攝受和接引前來參拜的善信。
這尊二十尺高的釋迦牟尼佛聖像面容端正莊嚴,身著大紅袈裟,衣褶線條簡斂,手結觸地
大行殿
五樓的多元化禮堂內是供奉普賢菩薩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的大行殿。殿內的 大行普賢菩薩 ,頭戴寶冠,結半 跏趺端坐於蓮座上,六牙白象為座騎,身披瓔珞,足踏蓮花。菩薩手持大方廣佛華嚴經卷,悲憫眾生之貧苦,以十大願王指導眾生。
普賢菩薩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普賢菩薩代表「行」,所以尊
在《華嚴經》里,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修此十種行願之功德,於《華嚴經 · 卷四十》雲﹕「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就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
大智殿
四樓女眾寮房內的佛堂──大智殿,供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Manjusri Bodhisattva) 。菩
薩昭示行者,當效法文殊菩薩的大智精神於菩提道上永不退轉。文殊菩薩頭頂上的髮髻,代表菩薩所證的五種智慧(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結半跏趺坐於蓮台上,代表清淨無染;蓮台下方為萬獸之王的雄獅,手持如意,象徵菩薩的智慧威猛,作無畏獅子吼,助佛弘化,並以智慧斷一切煩惱無明,摧伏種種邪說、群魔,是大乘佛教中以智慧著稱的菩薩,與普賢菩薩並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由於他在所有菩薩中,是輔佐世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大悲殿
大悲殿是檀香寺的第一個佛殿,殿內供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
菩薩梵名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音譯為阿縛盧枳低濕伐羅菩薩;又名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菩薩觀世音聲,現千手眼,拔濟諸有,實為累世修行時,見眾生受苦無量,興大悲願,拔濟一切。其慈悲為眾的深切發心,更是普見於佛教各典章教儀里。如《悲華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生修菩薩行時,寶藏如來為之立名:「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大願殿
大悲殿後半部是供奉大願地藏王菩薩 (Ksitigarbha Bodhisattva) 的大願殿。地藏
王菩薩,「地」表大地安忍不動之意,「藏」表深靜密慮之意,「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其名號正顯發菩薩心地之果證。殿中的地藏王菩薩, 現聲聞形,身著袈裟,頭戴毘盧帽,左手持寶珠,右手持錫杖,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 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深切大願﹐恆於六道中救度眾生。大願地藏王菩薩,過去生時曾為國王,見到國中人民心性倔強,多造惡業 ,於是發大宏願:若不度盡罪苦眾生,令得安樂以至菩提,絕不先證佛果。《地藏王菩薩本願功德經》中亦記載:釋迦牟尼佛至忉利天宮說法時,曾殷勤咐囑地藏王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直至彌勒佛降生之前,這段無佛住世的期間,須住化世間,教示六道眾生,離惡向善,救拔得至解脫。秉廣大願超拔六道,大願地藏王菩薩持珠擎杖往返六道,將留化世間,直到眾生度盡,方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