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乾旱

在富集地熱的地區,有地下水源則含水熱氣生成巨量雲層,降雨充沛,如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墨脫地區;缺水則乾燥熱氣蒸騰,烘烤盡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條件是長期無降水,所形成的乾旱稱為構造乾旱。

特點

構造乾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乾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無法緩解。構造乾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乾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無法緩解。

構造乾旱的特點是面積大、範圍廣、時間長、與地熱帶、構造帶和地震帶分布和地震周期有關。

影響

中國西南地區乾旱主要發生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界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的構造活動地區,是構造乾旱和氣象乾旱疊加的結果。

實例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9.1級地震發生後,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連續發生2次8.5級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塊北推印度大陸向青藏高原擠壓態勢愈演愈烈。這一構造背景導致2006年四川特大幹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地震。2006年的四川乾旱為構造乾旱。

與氣候乾旱區別

無降水的乾旱為地表缺水的表層乾旱,稱為氣象乾旱,一旦有了降水就會得到緩解。而構造乾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乾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無法緩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