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是一道美食,食之白嫩、細膩,昧香可口,以黑豆為原料,經過炕曬、脫皮、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壓制八道工序而成。

基本簡介

馳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細膩、味香可口、營養豐富、價廉物美的特點,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遠方來客,都以品嘗榆林豆腐為佳趣。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但是,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昧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榆林豆腐是用優質黃豆和“桃花水”磨製加工而成,點豆腐用酸漿,則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軟、韌細、味美、康熙皇帝巡榆時,當地名廚上了此菜,味美鮮嫩,皇上讚不絕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從此名傳古今。

歷史淵源

豆腐作為一種傳統養生食品,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招方士數千人在八公山說仙論道,煉丹著書。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劉安煉丹不成卻發明了豆腐。之後,豆腐技法流入民間,廣為傳用。經歷代推廣,繼承和發揚,現在,豆腐巳成為世界公認的保健食品, 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融入世界飲食文化,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歡迎。
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在典籍中有許多記述,《辭源》載曰:“以豆為之。造法,水浸磨漿,去渣滓,煎成淀以鹽滷汁,就釜收之。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安所造。”英國最有權威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二卷690頁提到:“豆腐的製作技術始於中國的漢朝。”丈史資料《古壽春漫話》、《秦春文史資料》、《淮南史話》、《州來古今》、《八公山古今》、《蔡楚古今》、《洛間春秋》和《安徽旅遊》、《神秀八公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等書刊, 均有劉安發明豆腐的文字記載。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始創年代有待考證。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味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公元1518年(明代正德十三年),武宗未厚照巡視榆林,住在凱歌樓。地方官將豆腐獻上,武宗食後非常滿意,讚嘆為京城所不及,於是在榆林期間,每日必食。從此,榆林豆腐譽滿京華。清康熙皇帝巡視榆林,吃了榆林的菠菜燴豆腐後,吟出了“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鵝。”的詩句。康熙回京後,有一日忽然想起在榆林用過的美餚,命御廚仿做,御廚莫知所措,派人赴榆調查,方知是“菠菜燴豆腐”也。榆林豆腐更是名揚天下。
據載,榆林城裡的“豆腐巷”是因為做豆腐最早而出名。1948年,榆林城有傳統豆腐坊25家。建國後,1956年公私合營,把個體戶組織起來,生產收入由門市上繳商店,稱為“豆腐業商店”。20世紀六十年代榆林豆腐傳統製作逐漸轉為半機械化,20世紀七十年代完全轉為機械化,傳統製作技藝逐漸消亡。1983年成立“榆林豆製品廠”,1996年解體。榆林豆腐採用酸漿點制,技藝獨特,是真正的綠色食品,享譽全市乃至西安、北京、內蒙、山西、寧夏等地。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城區有豆腐作坊300多家,從業人員千餘人,每天生產水豆腐約7萬斤,向本地銷售約三分之二,向周邊地區銷售約三分之一。2005年8月,“泓玉豆腐”成功地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每小時可產豆腐1500斤,生產能力較人工生產提高了10倍。根據市場需求,滿足人民民眾的生活需要,全區大力推進豆腐製品的生產, 豆腐從業人員正在就豆腐的保鮮、保型、包裝、銷售、運輸、花色品種、衛生質量等方面進行研究推廣,新型的,科技含量高的“榆林豆腐”品牌將會更響亮。

基本內容

榆林豆腐在傳統製作過程中以黑豆為原料,經過炕曬、脫皮、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壓制八道工序而成。
1.炕曬:
對乾濕不一和大小不勻的黑豆,採取分別炕曬,勤攤勤晾,便於脫皮。同時要把豆類中的雜物撿淨,嚴防打壞磨片。
2.脫皮:
將黑豆放在石碾上進行碾壓脫皮,豆皮除淨後裝袋。一般是每100斤黑豆產85斤豆黃,15斤皮面。要求達到豆黃細,豆皮淨。原料產品好,豆腐質量高。
3.浸豆:
浸豆須配備好豆黃與水的比例,為100:17。同時要掌握好水溫,夏季用涼水,冬季用溫水,浸泡四小時左右。
4.磨漿:
適當控水,掌握稠稀,粗細灌勻,不能粗放。要求達到豆糊發黃。無論冬、 夏季節,每隔3—4小時,用水沖洗一次磨槽,嚴防豆糊變質,影響產品質量。
5.過濾:
過濾豆糊必須掌握每鍋豆糊的數量和輕重均勻。過濾加水要加熱水,熱水容易濾淨。每加一次水濾乾濾淨,不能打過水,更不能將筒籮內帶渣的豆糊擠進鍋內。同時要經常檢查筒籮是否有裂縫,以防豆渣漏入生槳內。
6.煮漿:
大鍋煮漿,輕重要勻,時間要到,一般煮沸時間需要10—20分鐘。沸騰豆漿及時出鍋,出鍋豆漿不許一邊掏漿,一邊摻生漿,生豆漿容易變質,點不成豆腐。
7.點漿:
此道工序是榆林豆腐製作過程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獨特的技藝。榆林豆腐是用酸漿點制而成的,酸漿是製作豆腐後瀝出的汁水,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由自身的乳酸菌作用變酸,行業稱酸漿。酸漿一般是前一天的漿水酸化後,第二天使用,循環往復,酸值過度就不能用了。點漿時提耙摻漿看到漿花為止,漿花像米粒一樣大。摻漿濃淡適中,不宜過急。
8.壓制:
豆腐點的好,還要壓的光。壓豆腐槽框長80公分,寬30公分,高22公分,槽板長寬各加10公分。壓制中分兩次緊縛榨包,間隔時間3—5分鐘。壓榨時間長達10—25分鐘,時間壓到,四角飽滿,塊形完整。
豆腐成品要求達到皮細膘靈,色澤黃亮;有骨有肉,四棱界線;茬口細膩,軟中帶韌;老嫩適宜,美味可口。

基本特徵

1.水源特徵:
榆林的優質豆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地的水質。榆林城有兩眼泉,一眼叫榆陽泉,一眼叫普惠泉。普惠泉水以清、涼、甜、潤為人稱道,經科學測定,水溫常年保持在1 0——1 2攝氏度,色度為0,PH值為7.5,清澈透明。細菌學指標完全符合生活用水水質指標。 氟化物、氰化物、砷、氯、鉻、鋁、鎘等毒理學指標完全合格。鐵、錳、銅、鋅等揮發酸類化學指標合格。水的化學類型屬重碳酸鈣鎂型,是國家標準的飲用水。用普惠泉水製作的豆腐,鮮嫩中帶韌性,眼看可觀其黃色而綿軟,品嘗可知其清淡而純正。
2.原料特徵:
榆陽區地處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的交界處,黑豆是榆陽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山區所產的黑豆,顆粒飽滿,個大色美,質優味佳,是很好的豆腐製作原料。
3.技藝特徵
榆林豆腐的獨特技藝在於榆林豆腐的點制不用石膏、滷水和內酯,而是用酸漿點制。酸漿是製作豆腐後瀝出的汁水,俗稱漿水,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由自身的乳酸菌作用而變酸,行業稱為酸漿。酸漿一般是前一天的漿水酸化後,第二天使用,循環往復,酸值過度就不能用了,時間稍長就會產生雜菌,產生異味。如今雖然榆林豆腐的技藝流程已見諸不少著作, 但真正的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絕招)仍然像千餘年來那樣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經驗和感覺才能掌握,難於言表和形成丈字。再者酸漿和黑豆自然天成,沒有具體的理化和量化指標,全靠經驗掌握。
4.產品特徵
一是榆林豆腐有豆腐的靈味。好豆腐有八個特點:黃、和、利、細、綿、嫩、韌、虛。
打開包布是黃的——皮黃裏白,金鑲白玉。
整塊豆腐是活的——造型完整,彈性靈活。
刀子一拉是利的——刀切利落、滑而不澀。
茬口表面是細的——茬口細白,含漿均勻。
抓在手裡是綿的——手感綿軟、有骨有肉。
吃在嘴裡是嫩的——鮮嫩可口、味正醇香。
煮在鍋里是韌的——炒煮不碎、還原水份。
油炸出來是虛的——油炸皮張、虛若蜂窩。
二是能承受壓力。壓制豆腐最多可承受200多斤的壓力,一般壓二十多分鐘可壓好。

主要價值

1.歷史價值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供不應求,居民便用陝北盛產的黑豆和普惠泉的桃花水做豆腐,白嫩細膩,味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真正的榆林人,山珍海味甚至新鮮疏萊可以不吃,但豆腐卻非吃不可。由此可見,從古到今榆林豆腐和榆林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2.營養價值
據統計榆林酸漿豆腐中的蛋白質含量為8.54%,國家指標為7%。豆腐熱量低,其脂肪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脂肪酸、磷酸和植物固醇,有利於血清膽固醇的降低,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豆腐中蛋白質不僅含量高,且多為質量優秀的完全蛋白質;另外豆腐所含礦物質種類齊全,B族維生素也頗為豐富,所以豆腐是低熱量,高營養的保健食品。榆林豆腐用本身的酸漿點制,更是綠色的、純天然的、健康的食品。
3.技藝價值
榆林的酸漿點豆腐,利用其所含乳酸菌來製作豆腐,減少了豆腐本身的涼寒性,增加了有益菌,提升了豆腐的營養價值。
4.經濟價值
據統計,榆陽區城區有豆腐作坊300多家,從業人員千餘人,每天生產水豆腐約7萬斤,向本地銷售約三分之二,向周邊地區銷售約三分之一,增加了當地的經濟收入。同時榆林豆腐的添加劑——酸漿,取於其身,不需用錢買,降低了生產成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