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及綽號
天暗星青面獸 楊志。《水滸傳》人物,36天罡星之一,楊老令公楊業之後代,武藝非凡。原為殿帥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綱在黃河裡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四處逃難。後因被赦返往東京。返京途經梁山時被奉王倫之命取“投名狀”的林沖所劫,與之交手三十餘合不分勝負。楊志被王倫一起邀上梁山,但楊志執意回東京做官,不肯落草。在東京時,因花光了錢財無奈當街叫賣祖傳寶刀。卻在賣刀之時與潑皮牛二發生爭吵,不得已殺了牛二,被發配到大名府充軍。充軍時被大名府留守司梁中書所賞識,為其護送生辰綱,又被晁蓋等用計所劫。無奈之中與魯智深打上二龍山,殺了鄧龍,做了山寨之主。三山聚義時與眾英雄共歸梁山。征討方臘時在途中病故。楊志為何被稱作青面獸,一方面他武藝高強,另一方面,在他顏面左側上下眼瞼、顴部有一巴掌大小的褐色色素沉著斑,故名為青面獸 。
上梁山緣由
林衝來到梁山,王倫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狀”殺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見青面獸楊志,兩人拔刀大戰三十餘回,不分勝負。原來楊志是楊老令公楊家將的後代,本來是殿帥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綱在黃河裡翻了船畏罪逃避。與林沖不打不相識,被王倫一起邀上梁山。但楊志一心想到東京找個官做,不肯入伙。楊志在東京花光了身上的錢,只好去賣祖傳寶刀,與潑皮牛二發生爭吵,不得已殺了牛二,被發配到大名府充軍。為梁中書護送生辰綱去東京,又被晁蓋等所劫。楊志無奈和魯智深打上二龍山,殺了鄧龍,做了山寨之主。後歸了梁山泊。
人物結局
征討方臘時在途中病故。
人物簡介
武藝
楊志諸般兵器都會使用,小說中具體描寫他使用過的兵器有:朴刀、單刀、大刀、長槍、弓箭。
朴刀
楊志一出場氣勢不弱,和林沖鬥了40合朴刀,戰個平手。押送生辰綱的路上,也是手拿朴刀。
單刀
牛二喝醉後,纏著楊志要他示範寶刀性能。楊志先是砍銅錢,顯示了他的準頭,畢竟銅錢這么小,一下砍成兩半,刀法還是比較熟練的。
因為“殺人不沾血”的問題,牛二故意刁難楊志,還揪住他要搶刀。楊志先叫民眾評理,沒人敢說話。此時牛二又一拳打來,楊志霍地躲過,然後一刀“搠”中牛二嗓子眼,復兩刀結果性命。
刀法講究快猛,楊志用的招數用得恰到好處。不過,從他被纏住就用刀的表現來看,感覺他徒手搏擊的經驗可能很少。練武的人講究習慣,練腿的人被抱住第一反應就會起腿,習慣摔的人就會摔,習慣擒拿的人就會擒拿。如果是燕青對牛二,就會把他扔出去。這時往往可以看出他擅長的路數、甚至是武術的派別。楊志出身將門,從小可能就以器械訓練為主,畢竟上戰場誰跟你空手打?用這么多時間訓練手搏不現實, 楊志不擅手搏,所以一被惹毛就動刀動槍。像牛二這種小法常犯,大罪不犯的人,楊志是沒權利判人家死刑的,所以他吃官司,有偶然也有必然。,如果是牛二招惹了燕青,可能最後是打倒逃走,卻不會出人命。
在和魯智深一道上二龍山時,楊志一下就搠翻了四五個嘍羅,可見刀法之快猛。
大刀
楊志在戰場上主要使用大刀。
長槍
教場演武時,周謹一出場就是一套槍法,引來陣陣喝彩。可是,一用去頭的槍比試後,才發現不是楊志對手。兩人打了50回合,周謹身上的石灰點是“三五十處”,說明幾乎每回合都要中招。楊志身上則只有幾處石灰點。如果是真刀真 槍拼殺,他打楊志可能就是一傷二落三斃命,頂不了10合。
弓箭
李成見周謹不勝,又為他爭取了一次比箭的機會。比箭時,楊志可是出盡了風頭。第一箭他蹬里藏身躲過,這是顯示他的馬術,蹬里藏身也不複雜,就是抱住馬脖子,把身子墜到馬的一側,腿夾著馬肚。其實,一對一射箭不太難躲,畢竟早有準備,而且沒有其他雜音在,可以聽到弓弦響而作出反應。本來一偏身子就能躲的箭,卻要用蹬里藏身,這就是在特意展示了。考慮到楊志要得梁中書賞識,拚命表現可以理解。
周謹第二箭被撥入草叢,第三箭被接住,說明周謹力弱。要知道,他可是用了“平生之力”的。既然楊志能有足夠的反應接住周謹的箭,那他當然可以隨意選擇躲、擋、接了,可以說一開始就是在玩。
楊志射周謹時,用了計謀,先拉空弦,後讓周謹中計。既然周謹一開始聽到弓弦響,回頭用牌來擋,說明他還是有點聽力的。如果楊志第一箭真射了,被他擋住,可能第二箭就會加倍小心。射箭不是單挑,如果他全心防備,想三箭拿下他也沒那么容易。兵不厭詐,楊志用了計策,周謹卻自己大意,第二箭竟然沒聽到,所以落敗。
戰平索超
索超見徒弟敗了,心中不服要與楊志比試。這一次是真刀真 槍了,刀
劍無眼,生死由天命了。這次比試不用去頭的槍有兩個可能,一是眾人的確要看二人真本事;二是聞達李成等知道索超使斧慣了,可能使用其他武器不順手,加上之前已見楊志本事,擔心索超不用斧未必能贏楊志。實際戰況也頗為兇險,一個是斧“直奔頂門“,一個是槍“不離心坎”,都是堪堪將過。50合後,聞達卻又擔心“兩人傷了一個”,叫停了。然後就說他們“功夫一般,都可重用”。於是,楊志索超都得以升官。
一直有疑問,如果楊志用他的第一兵器大刀來和索超比試,結果會怎樣呢?為什麼他一開始去選兵器時沒有選大刀?不過,他這次平索超,也讓索超知道了厲害。
小說中
第十五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卻說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了十萬貫慶賀生辰禮物完備,選日差人起程。 當下一日在後堂坐下,只見蔡夫人問道:“相公,生辰綱幾時起程?”梁中書道:“禮物都已完備,明後日便可起身,只是一件事在躊躇未決。” 蔡夫人道:“有甚事躊躇未決?” 梁中書道:“上年費了十萬貫收買金珠寶貝送上東京去,只因用人不著,半路被賊人 劫將去了,至今獲;今年帳前眼見得又沒個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躊躇未決。” 蔡夫人指著階下,道:“你常說這個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紙領狀送去走一遭?不 致失誤。” 梁中書看階下那人時,卻是青面獸楊志。 梁中書大喜,隨即喚楊志上廳,說道:“我正忘了你。你若與我送生辰綱去,我自有 抬舉你處。” 楊志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
梁中書道:“著落大名府差十輛太平車子;帳前十個廂禁軍,監押著車;每輛上各插 一把黃旗,上寫著“獻賀太師生辰綱;”每輛車子,再使個軍健跟著。三日內便要起身 去。” 楊志道:“非是小人推託。其實去不得。乞鈞旨別差英雄精細的人去。” 梁中書道:“我有心要抬舉你,這獻生辰綱的札子內另修一封書在中間,太師跟前重 重保你,受道勒令回來。如何倒生支詞,推辭不去?” 楊志道:“恩相在上,小人也曾聽得上年已被賊人劫去了,至今未獲。今歲途中盜賊 又多;此去東京又無水路,都是旱路。經過的是紫金山,二龍山,桃花山,傘蓋山,黃泥 岡,白沙塢,野雲渡,赤松林,這幾處都是強人出沒的去處。便兼單身客人,亦不敢獨自 經過。他知道是金銀寶物,如何不來搶劫!枉結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 梁中書道:“恁地時多著軍校防護送去便了。” 楊志道:“恩相便差一萬人去也不濟事;這廝們一聲聽得強人來時,都是先走了 的。” 梁中書道:“你這般地說時,生辰綱不要送去了?” 楊志又稟道:“若依小人一件事,便敢送去。” 梁中書道:“我既委在你身上,如何不依;你說:“楊志道:“若依小人說時,並不 要車子,把禮物都裝做十餘條擔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貨也點十個壯健的廂禁軍,卻裝 做腳夫挑著;只消一個人和小人去,卻打扮做客人,悄悄連夜上東京交付,恁地時方 好。” 梁中書道:“你甚說得是。我寫書呈,重重保你,受道誥命回來。” 楊志道:“深謝恩相抬舉。” 當日便叫楊志一面打拴擔腳,一面選揀軍人。
性格分析
楊志是《水滸》中的人物.作品中楊志出身於“五候之家”,是“三將門之後”,曾任殿司制使官,由於在黃河失了花石綱,丟了官。後流落到街頭賣刀,又誤殺了牛二,被發配到大名府。到大名府後因受到梁中書賞識,很快就做了提轄官。不幸地是,楊志剛在仕途邁出了一步,卻又失了生辰綱。作為《水滸》的悲劇人物的楊志,其悲劇給我們留下的審美效果不在楊志悲劇的衝突,而在於楊志悲劇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即悲劇引發我們的恐懼和憐憫之感,以及我們在這種恐懼和憐憫之後的情感陶冶和所受的教育。通常悲劇衝突被認為是悲劇分析中的第一要義,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一文就對斐迪南.拉薩爾的《濟金根》的悲劇衝突進行了分析並指出:“悲劇衝突的根源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種要求現實不能實現之間的衝突”。但從恩格斯的悲劇衝突理論來看,楊志悲劇與《水滸》其他人物的悲劇類似,其悲劇衝突的根源在於: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中下階層希望過上正常安寧的生活是歷史必然要求,而這種歷史的必然要求在當時的“亂自上作”,“官逼民反”的現實條件下不能實現的衝突是悲劇的衝突根源。楊志悲劇衝突和《水滸》其他人物的悲劇衝突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共性,其個案意義並不典型。與悲劇衝突相比較而言,楊志悲劇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則具有極為典型的個案意義。
人物評價
一部《水滸》腰斬本七十回,其中就有整整三回寫了楊志故事的。此中的賣寶刀殺潑皮牛二,黃泥岡失落生辰綱,都是全書的傳世佳篇。這些故事縱橫捭闔,起伏跌宕,令人百讀不厭,入木三分地刻劃了楊志義勇忠憨的栩栩形象。
施耐庵先生出於對青面獸英雄的青睞,《水滸》中的楊志,自有兩處被寫得得天獨厚。一是他出身非常,乃楊家將正宗角色,而且自己也曾是個現任官,‘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前制使官’。所以他滿可以與名將世家的呼延灼、大刀義勇之後的關勝等並肩齊驅的。二是他武藝高強,與林沖對打四五十合,刀法不相上下,是斗
將之才。所以後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第十七位,職掌‘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與花榮、徐寧等同位,在俊星飛馳的梁山英雄群體中,也堪稱為佼佼者了。因為《水滸》是小說,梁山水泊諸多形象人物,也都被後來者視為是藝術建構的虛渺者。只有個別人員,才在史書上有姓名。即使那部充為《水滸》源頭的《大宋宣和遺事》,此中亦只提及‘三十六員猛將’。據余嘉錫考證,除了宋江和那個建炎元年(1127年)在陝西興州(略陽)造反稱帝的‘宋江餘黨’史斌(史進),其餘諸人,包括楊志,都是不可信的。
但是,也有人說,楊志此人並非純藝術塑造人像,在宋朝歷史上確有其人。何心(陸澹安)說,‘梁山英雄受招安後有下落的,只有楊志、關勝二人’(《水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從《宣和遺事》看來,楊志在三十六人中本來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其地位僅次於吳加亮(吳用)、李進義(盧俊義),無怪征遼時能獨將一軍’。(同上)
按宋江等受招安在宣和三年二月(1121年),‘後來曾經跟隨童貫平定方臘,所以宣和四年童貫征時,以楊志為先鋒將,自是可能的事’(同上)。楊志參加征伐遼,見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宣和四年六月,童貫至河間府,分雄州、廣信軍為東西路:以种師道總東路之兵,屯白溝,王稟將前軍,楊惟忠將左軍,种師中將右軍,趙明、楊志將先鋒軍;辛興宗總西路之眾,屯范村,楊可世、王淵將前軍,焦安節將左軍,劉光世、冀景將右軍,曲奇、王育將後軍,吳子厚、劉安將先鋒軍;並聽劉延慶節制。’但是由於童貫等指揮不當,前線諸軍皆敗,其中‘楊志敗於盂縣’.楊志後又隨种師中北援太原,‘至榆次.金人先屯兵縣中,公遣兵擊走之,遂人縣休士.時軍中乏食三日矣,戰士人給豆一勺,皆有飢色.翌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為先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前軍參謀官黃友戰沒.胡騎四集.官軍潰敗.公獨與親兵小校數百搏戰,遂力戰而死’.(《靖康小雅》)這一仗,連統帥种師中也戰死.因此有學者認為,楊志‘本不是一個強毅堅定的農民革命領導人物,沒有民族思想的.他中途叛變了起義隊伍,原是不足為怪的.這個叛徒,後來在和金人作戰時,又首先不守紀律,以致种師中遭到潰敗,也正是由於他是這種腐化蛻變了的性格所致.後來《水滸傳》寫了他是將門之後,他的重要事跡只是替大官僚梁中書送生辰綱給蔡京.他忠實地替統治階級出死力,無可奈何地落草,別無什麼出色的描寫,也許還是提高了他一些罷’(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有關他此後下落,也僅是推測,‘种師中死後,朝廷對於其部下失律將佐,處分甚嚴,中軍統制官王從道因此被處斬,楊志當然亦在應受處分之列,所以後來不見提及’(何心《水滸研究》).他們都界定此楊志就是‘梁山英雄受招安的’,何心並稱,‘無名氏所撰《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雜劇,謂宋江征遼時以楊志為先鋒,與《三朝北盟會編》所紀符合,大約劇作者也知道有此項史實,所以就寫入劇中’(同上)。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質疑,‘宋江三十六人中確實可考者僅史斌、楊志二人’,但《靖康小雅》只說他是‘招安巨寇’,‘沒有明確說出是宋江之黨,他是否在三十六人之數,尚有問題’(華山《宋史論集》、齊魯書社1982年11月).至於這個征遼的楊志,他卻認定並非是‘沒有民族思想’、‘叛徒’.華山引用了李綱《梁溪集》有關楊志行狀說明,榆次之戰楊志是有功的,‘武節郎楊志昨隨种師中先次收復榆次縣;大兵既潰,志不免退師;請將散逸,志獨收集殘兵,保據平定,屢次立功,殺退賊馬,理須徼賞’(卷五二《奏知嘗罰董有林冀景等札子》)李綱當時出任兩河宣撫使,這一奏章,是據軍報上報的.不久,楊志隸兩河宣撫副使劉(韋合)麾下,在山西壽陽作戰獲勝.‘賈瓊,楊志於壽陽縣界節次攻擊賊馬及殺獲近上首領,赴墜崖谷,死者甚眾,’‘欲令王淵與劉竧、劉士元等合軍由壽陽進,及楊志、賈瓊等出奇搗虛,與土豪秦中寶等乘夜會合,直趨太原’(以上均錄《梁溪集》卷五十三、五十四).但從‘(韋合)遣別將賈瓊自代州出敵背,且許義軍以爵祿,得首領數十,既復五台而潛,可求敗聞,遂不果進’(《宋史》卷四四六《劉(韋合)傳》),楊志是與賈瓊並肩上陣的.這裡沒有提到,是什麼原因.華山認為,楊志和賈瓊從代州出敵人之背,聯合五台山義軍準備從北面反攻包圍太原的兵.他‘始終積極參加對金抗戰的,並且戰鬥得非常英勇(自河北淪陷以後,我們在史料中就找不到有關楊志的記載,可能他是在戰鬥中犧牲了).’(華山《宋史論集》)因此,學者認為,楊志應須新的評價;他是‘一個民族鬥士’。
影視形象
央視《水滸傳》翟乃社飾演楊志
新版《水滸傳》高虎飾演楊志
電影《青面獸楊志》呂良偉飾演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