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洛黨鎮楊家窩村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6.03畝(其中:田48.6畝,地87.43畝),人均耕地1.19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419.0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4.6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9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蠶桑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11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6戶通自來水,有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6.13%)。有31戶通電,有2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7.42%和80.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戶(分別占總數的41.94%和41.94%)。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村共擁有機車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建有小水窖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8.6畝,有效灌溉率為35.7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8.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6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66萬元,占總收入的41.54%;畜牧業收入5.24萬元,占總收入的28.42%(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30380頭,肉牛800頭,肉羊600頭);林業收入0.32萬元,占總收入的1.74%;第二、三產業收入3.37萬元,占總收入的18.28%;工資性收入1.75萬元,占總收入的9.49%。農民人均純收入871元,農民收入以糧種補助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人(占勞動力的0.06%),在省內務工3人,到省外務工1人。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1戶,鄉村人口116人,其中男性67人,女性49人。其中農業人口114人,勞動力6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0人,參合率87.72%;享受低保1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桃花希望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洛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5公里,距離中學4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人,其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7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6.0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418.38元(人均3.67元),一事一議籌勞210個(勞均4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狀況等。2、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大寺鄉楊家窩村
村情概況
該村隸屬於大寺鄉岔河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大寺鄉東南邊,距離村委會1 公里,距離鄉政府3公里。國土面積0.82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15 ℃,年降水量1500毫米,適宜種玉米、水稻等農作物。自然資源
截止2007年底,全自然村有耕地總面積173畝(其中:田123畝,地50畝),人均耕地0.6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057.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5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0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有茶園面積326畝,其中可採摘面積300畝,核桃面積525畝,其中2007年新植面積76畝。基礎設施
該自然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1戶通自來水,有14戶飲用井水,有1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1.54 %)。有65戶通電,有4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9.23 %和93.85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1戶(分別占總數的83.61%和83.61%)。該自然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截止2007年底,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 輛,有機車4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1畝,有效灌溉率為23.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3 畝。
該自然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自然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1萬元,占農村比濟總收入的80.2 %;畜牧業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 1.88 %(其中,2007年內出欄肉豬14頭);林業收入7.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7.43%;第二、三產業收入2.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67%;工資性收入4.2萬元,占總收入的4.16%。農民人均純收入242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人(占勞動力的11.34%),在省內務工9人,到省外務工2人。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自然村有農戶66戶,鄉村人口281人,其中男性142人,女性138人。其中農業人口278人,勞動力138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的民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占人口總數的1.0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0人,參合率97.12%;享受低保1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8戶,占農戶總數的27.27%。
文化教育
該自然村小學生就讀到岔河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大寺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2公里。截止2007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2人,其中小學生34人,中學生8人。村務公開
該自然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3、雲南省普洱市景東縣錦屏鎮楊家窩村
村情概況
該村隸屬於錦屏鎮董報村委會,屬於半山區。位於鎮政府東北邊,距離村委會0.5 公里,距離鎮政府18公里。國土面積1.69畝,海拔1280米,年平均氣溫18.4 ℃,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宜種植糧、煙等農作物。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5畝(其中:田40畝,地135畝),人均耕地2.13畝,主要種植糧、煙等作物;擁有林地2354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8戶通自來水。有18戶通電,有1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94%和9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83%和55%)。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8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2輛,機車15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戶;建有小水窖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8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0畝,有效灌溉率為6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9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均為土木結構。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8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5萬元,占總收入的48.34%;畜牧業收入7.26萬元,占總收入的28.07%(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154頭,肉牛30頭,肉羊30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0.58%;林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15.47%;第二、三產業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6.96%;工資性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5.8%。農民人均純收入222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18戶,鄉村人口82人,其中男性41人,女性41人。其中農業人口82人,勞動力43人。該村是漢族、彝族混居,其中漢族46人,彝族20人,其他民族16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占人口總數的3.6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8人,參合率95 %;享受低保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室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8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5戶,占農戶總數的27.78%。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董報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錦屏鎮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18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人,其中小學生7人,中學生6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4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公開。4、雲南省普洱景東縣文井鎮楊家窩村
村情概況
該村隸屬於文井鎮竹蓬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文井鎮政府西邊,距離村委會4 公里,距離文鎮政府28公里。國土面積0.91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年平均氣14.5℃,年降水量1250毫米,適宜種植茶葉、玉米等農作物。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畝;其中:田15畝,地13畝;人均耕地0.44畝,主要種植稻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00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52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330畝。有茶葉、核桃等資源。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三通。全村有16戶通自來水。有1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5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距離最近的車站2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8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1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30.1%;畜牧業收入1.78萬元,占總收入的16.2%(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27頭,肉牛2頭,肉羊26頭);林業收入2.50萬元,占總收入的22.8%;第二、三產業收入0.40萬元,占總收入的3.6%;工資性收入0.26萬元,占總收入的2.4%。農民人均純收入100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2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人(占勞動力的2.3%),到省外務工1人。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16戶63人,其中男性32人,女性31人;均為農業人口,勞動力43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60人,漢族2人,其他民族1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0人,參合率 95.2%。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衛生室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