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窩村

韓家窩村

韓家窩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東南5公里,南郊鎮西南部,全村共有住戶343戶,農村人口1050人。墨水河畔,四面環山的小山村,這裡曾是韓氏顯族的發家之地,曾是孝子董永賣身葬父的地方。小村古蹟歷經數百年歷史洪流的沖刷,斷壁殘垣中,今人探索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新路。2015年,韓家窩村被評定為山東省民俗文化村,2016年被列入山東省省級傳統古村落名錄。

韓家窩村明前建村,舊屬淄川縣,始稱“阿里”。韓姓於明洪武年間遷入,繁衍生息,人口漸多,遂沿稱韓家阿,至上世紀五十年代,訛稱為“韓家窩”。
韓家窩村韓氏,有記載的先祖可上溯至明初,至明末已成為地方大族。韓家在明萬曆年間最為興盛,當時七世孫韓萃善、韓取善胞兄弟、韓浚、韓源胞兄弟考取進士,且都官居“省部級”。此後韓氏子孫連考皆捷,至清初號稱七十二顯官,各處建有府第七十二處。
舊淄川縣誌載:“阿里泉,在縣西北三十里阿里莊,泉二:一韓氏園內,一莊南山澗中,流入萌水。”兩個相隔不遠的泉眼,這二泉水匯流成溪。小河原無名號,後因入住的“淄川韓氏”人才輩出,人們就把溝中二泉命名為“墨水泉”,其匯泉之溪亦名“墨水河”。
墨水河畔還流傳著一個奇“特”(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救清官的故事:明朝萬曆年間,韓氏八世裔韓瀾,時任浙江省溫台鹽運官,任中曾有段時間因國家財政拮据,三個月沒給屬下發餉,兵丁們時有怨言,懷疑是瀾公貪污了大家的俸祿,便有妄為者,生起謀殺瀾公之心。瀾公自覺清廉無私,亦未覺察不軌者。
一日,瀾公公務繁勞至夜半方睡,忽見一“特”至榻前說話:“大人快走,性命有憂。”瀾公被驚醒,不覺心驚:“特”非常物,民間稱“怪獸”,傳為馬配牛生,如馬似牛,唯墨水河的水草才能餵養繁衍。“特”性忠誠、耿直,故又稱“瑞獸”,非常人所遇。瀾公料是近有殺身之禍,立起穿戴出門。剛一開門,只見一如夢中之怪獸躍到眼前,不住搖尾,作騎馱狀。瀾公心領神會,翻身騎上,“特”便如飛奔跑起來。此時,身後傳來兵戈追趕聲,驚得瀾公一身冷汗。當夜,“特”載瀾公回到了老家阿里的荊山寺,正待牽之休息時,卻眼前一亮,神獸也不見了。
後來經上司核查明確,非瀾公貪污,且朝廷如數撥付所欠俸祿,又安然為政。瀾公感念神獸救命之恩,用自己的俸祿重修荊山寺,並塑一身長三尺之“特”像供奉香案上。臨終時,瀾公再塑一“特”獸放入其墓。
當地村民說,“文革”時期瀾公墓被掘開,有位叫楊思忠的村民,從墓中得一銀質如馬似牛怪獸,交了生產隊,隊里以此換錢,又買得一頭牛。
孝子董永流芳百世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這個愛情故事起初則是個無關風月的孝子故事,孝子董永當年賣身葬父,正是發生在韓家窩村。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的《太平御覽》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主曰:‘為我織千匹絹,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
千乘即今高青縣高城鎮。董永自幼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因為家道貧寒,父死不能安葬,就跑到數十里外的於陵(今周村南)插草自賣,安葬父親。有位姓傅的富紳感念此事,送給董永銀兩,讓他回家葬父,且不要任何回報。但董永堅持在傅家當了3年苦工,後來娶了一位勤勞善織的姑娘,生活非常幸福。這段故事可以說是董永由孝子的故事變為浪漫愛情故事的濫觴。
三國時,曹植《靈芝篇》寫道:“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東晉時,乾寶在他的《搜神記》里記載了同樣的故事。到宋朝,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董永墓就位於韓家窩村東北約500米,坐北朝南,墓葬封土直徑8.8米,高約2米,四周為磚砌護欄,墓前有2004年重立“漢孝子董永之墓”石碑,孝子董永的事跡流傳。
古村舊貌鮮見 亟待保護
70多歲的韓梲祥是韓家窩村韓氏第20世子孫,他家的老房子正是明代通政使司右通政使韓源的老宅,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老宅曾經多次翻修,現在除門樓仍較完整的保留明清建築風格,其餘部分古蹟殘存並不多。像這樣的明清樓閣,原來全村共有70多座,如今只餘下2座。
我們走在韓家窩村的鄉間小路上,村裡的民宅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的磚房,鮮有古風建築。“那會兒村民手裡有了些錢,都紛紛拆老屋蓋新居,幾百年的老建築說扒就扒了,現在想想真讓人心疼。”韓家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韓生祥說。
韓生祥告訴記者,文革時期“破四舊”,村裡的古蹟、老物件被附近的學生砸的砸、扔的扔。當年為了褒揚韓家的事業功績,有五位皇帝曾下旨敕建起五座“聖旨碑”,這幾塊聖旨碑也被搬了去架寬橋面,近幾年才被起出來,被稱為韓家窩明清石刻。經過幾十年風吹日曬,碑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有幾塊還出現了明顯的裂紋。
2012年,村里韓氏族人和文物保護者集資,為這五塊聖旨碑蓋起了“保護傘”。韓家窩村也開始探索文物保護與建設美麗鄉村同步發展的路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